以绘本为载体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实践探索
吴春祥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实践意义、具体实施策略以及成效评估方法。阐述了绘本在吸引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学习、促进其情感认知与表达、助力自我成长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详细介绍了绘本选择的科学原则、多样化活动形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家校合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与推进方式,旨在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绘本;心理健康;实践探索
一、引言
小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社交能力以及未来的人格塑造。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往往因形式单一、内容抽象而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与共鸣。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富有故事性与情感性的艺术形式,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和简洁生动的文字,将抽象的心理概念与情感体验具象化,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意义
(一)提升教育吸引力与参与度
绘本以其色彩斑斓的画面、富有童趣的角色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迅速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好奇心。例如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书中大卫的调皮捣蛋行为以及妈妈的各种反应都通过生动的插画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大卫的世界,极易产生情感共鸣与阅读热情,从而主动参与到对故事背后所蕴含的规则意识与自我约束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索中。
(二)促进情感认知与表达
众多绘本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情感主题,如亲情、友情、爱与被爱、失落与成长等。像《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大兔子与小兔子之间充满爱意的互动与比较,细腻地描绘了亲子间深厚的情感。小学生在阅读此类绘本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深入理解和认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与宣泄情感,增强情感管理能力。
(三)助力心理成长与自我认知
绘本故事常常围绕角色面临的各种挑战、困难与成长经历展开。以《小黑鱼》为例,小黑鱼在独自面对大海中的危险时,通过思考与探索,团结其他小鱼共同对抗大鱼,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群体的胜利。小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故事时,能够从角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培养勇气与毅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为其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三、绘本的选择原则
(一)适配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在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情感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绘本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其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相契合。低年级学生通常更倾向于情节简单、画面形象鲜明、语言重复性高的绘本,如《小熊宝宝》系列,通过简单的故事和可爱的形象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高年级学生则能够理解和接受情节较为复杂、主题更具深度与内涵的绘本,如《绿野仙踪》,这类绘本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想象力,促进其心理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二)聚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主题
针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或需要重点培养的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挑选绘本。例如,对于情绪管理教育,可以选择《我的情绪小怪兽》,该书将不同情绪具象化为不同颜色的小怪兽,帮助小学生清晰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人际交往教育方面,《夏洛的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生动展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在相处过程中彼此理解、支持与付出的重要性,为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范例与启示。
(三)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与价值观
为拓宽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尊重与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在绘本选择时应注重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例如《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绘本》,其中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民间故事,如中国的《神笔马良》、印度的《五卷书》故事等。这些绘本不仅能让小学生领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还能促进他们对人类共通情感与美好品质的理解与感悟,提升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
四、以绘本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绘本阅读与深度讨论
情境导入与阅读引导
教师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前,可根据绘本主题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在阅读《三只小猪》时,先通过提问 “如果你们要建造房子,会选择什么材料呢?” 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朗读,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细节,提问 “从画面中你能看出小猪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情感。
小组合作讨论与分享
读完绘本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例如针对《小王子》这本书,教师可提出 “小王子在不同星球上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关于友谊、爱情和人生的道理?” 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绘本主题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与启发,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与深度拓展。
(二)绘本角色扮演与体验
角色分配与前期准备
选择适合角色扮演的绘本,如《白雪公主》。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表演能力与兴趣爱好进行角色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之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熟悉剧本台词、理解角色性格特点,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简单的表演道具与服装,如用彩色纸张制作白雪公主的裙子、用卡纸制作小矮人的帽子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创造力。
(三)绘本创作与自我表达
故事续写与改编创新
教师提供具有开放性结局或经典情节的绘本框架,如《小红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故事续写或改编。学生可以改变故事的结局,如小红帽成功运用智慧战胜大灰狼并将其改造成善良的朋友;或者续写小红帽在经历这次事件后的成长与变化,如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五、结论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通过精心挑选适配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与教育需求的绘本,并设计实施多样化、富有创意的阅读、角色扮演与创作等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与参与度,促进其情感认知与表达、心理成长与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为绘本心理健康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共同助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创新绘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与方法,充分发挥绘本这一独特教育资源的潜力,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更加优质、丰富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M].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
[2] 方素珍。绘本阅读时代 [M].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3] 孟宪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 人民出版社,2017.
[5] 胡冰霜。儿童精神医学 [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6] 陈默。家有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实用秘籍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Z]. 2012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一般立项课题“绘本阅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