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思考
宋继理
河北农业大学 后勤服务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1
一、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界限模糊
一些后勤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系统的组织架构和规范的运作流程,在实际工作当中,经常出现职能重叠或者空缺的情况,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有些岗位的人员职责界定不清楚,碰到问题互相推诿,影响到服务的反应速度和品质,而且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信息传递不及时,很容易产生操作错误和服务偏差。因为缺少科学的评价和调整制度,管理层很难全面了解运行状况,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没有统一标准和明确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后勤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工作结果无法衡量,整体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管理机制上的漏洞,成为影响高校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偏低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与岗位需求错配严重。一些岗位员工缺少必要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实际操作水平不能满足高校不断提高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要求;有些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责任心差,服务态度不端正,影响整体后勤服务形象。后勤系统里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许多管理岗位由行政人员兼任,缺乏系统后勤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造成决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后勤岗位还存在薪酬待遇较低、职业发展前景受限等情况,很难吸引并留住优质人才。有些高校在用人机制方面过于死板,缺乏灵活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手段,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提升。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问题慢慢演变成服务效率低、投诉率高的实际难题。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管理不规范
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推动后勤信息化改革,但是系统建设与数据运营存在不足之处。现存的信息平台常常只是具备单一功能,各个系统彼此之间没有有效地连接起来,于是就造成了数据分散、重复甚至矛盾,很难形成统一又高效的运营体系。很多事务依然依靠人工处理,信息录入、统计和查询的速度慢,容易出错,不能支撑高效决策和精确服务。在数据应用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机制,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很严重,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并协同运营。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时没有长远规划,项目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一些系统上线后由于维护不到位或培训不足,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变成摆设,缺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存在数据泄露、管理混乱等风险,这会损害后勤服务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二、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升路径
(一)健全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高校要按照后勤服务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把后勤服务的职能细化并规范化,不能出现职责重复或者权责不明的现象,还要制定清楚的岗位职责说明书,针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权限范围以及考核标准作出详细的规定,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水平,高校后勤事务的管理工作要创建起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保证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反馈迅速,这样可以优化决策的执行力,要加强制度创建,对于后勤事务的各项管理环节都要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杜绝管理漏洞。引入专业化管理观念,把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引进高校后勤体系当中,设置项目负责人制度,形成服务质量评判体系等等,促使高校后勤的运作模式从传统的依靠行政力量来驱动转向依靠绩效驱动,还要定时展开内部审计和运作评定,尽快找出组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保证后勤服务运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优化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二)提升人员素质,建设专业队伍
高校需完善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依照岗位实际需求招录具备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人才,并为员工设定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提高岗位吸引力和职业认同感。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按照不同岗位设计专门的培训课程,涵盖业务技能、安全规范、服务礼仪、信息系统操作等内容,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高校应推行绩效考核制度,依据服务质量、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多维度指标展开量化评价。考核结果应与岗位晋升、薪酬调整关联,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而言,要侧重于战略思维、资源统筹、项目管理等能力的培育,安排参与外部研修或行业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可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化服务力量,给高校后勤队伍增添市场机制的活力。在日常运作中重视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促使员工参与到服务更新、流程改进等活动中,加强他们的参与感与责任感,从而带动整体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后勤转型
推进信息化建设,这是改善高校后勤服务效率和水平的关键方向,要制定出系统又持续的信息化规划,为各个业务系统设定好创建目的和实施途径,先建立起统一的后勤服务管理平台,把宿舍经营、餐饮供应、水电维修、资产经营、仓储物流这些功能模块整合起来,变成集中化的、智能的数据中心,实现信息互通互联、数据统一调度,在加强基本数据采集和更新的同时,保证各种信息准确无误、完整全面、及时有效,方便管理决策和资源调配。在系统设计方面,要重视用户体验,为师生提供便捷的线上报修、缴费、评价等服务接口,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透明度。而且要加大系统守护和技术支援力度,保证平台运作稳定又安全,不能因为技术故障而影响到服务品质,促使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后勤管理中得到应用,做到能耗预估、物资调配优化、服务行为追踪等功能,加强预判和预警能力,建立起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明确权限控制和数据备份方案,防止信息泄露和系统风险,保障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是保证教学秩序和校园运转的关键支撑,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对于学校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要理顺管理体系,塑造专业团队,推进信息化进程,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未来高校后勤会朝着规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持续适应师生多样化的需求,营造高效、优质、现代化的服务体系,为高质量教育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琚伯玉 , 刘锋涛 , 欧阳婷 , 等 . 民办高校基建零星维修工程管理——以广西某高校为例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4,31(S2):327-328.
[2] 张胜群 .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 [J].高校后勤研究 ,2024,(12):11-13.
[3] 齐勇 .“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提升劳动育人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J]. 福建轻纺 ,2024,(12):92-94.
[4] 陈厚民 . 新时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浅谈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12):64-65.
作者简介:
宋继理(1984-8),男,汉族 , 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