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汉字教学综述

作者

邓晶晶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355200

【摘 要】汉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汉字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每一个汉字都可从形、音、义读出一部文化史。当前,汉字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文化意识的匮乏是当下存在的主要矛盾。本文试从文化角度阐述小学汉字教学的当下与未来。

【关键词】小学生;汉字教学;文化教学

一、前言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介质。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化教育起源于汉字教育。我国向来对汉字教学这一文化实践活动十分看重。“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1】(p3)。文化教育的水平与汉字教学的效率息息相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研究,也离不开汉字教学的作用。虽然新课改不断强调汉字教学的文化作用,加大力度发展文化建设,但在实际的汉字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文化缺失的现象。

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要学好语文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学好汉字,语言文字能力是基础。在中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汉字。可见,汉字教学具有明显的研究价值。汉字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来识别文字,足以说明汉字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从汉字教学的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汉字教学的文化教育意义,分析在实际汉字教学中存在的汉字文化缺失的现象,并对汉字的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二、小学汉字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汉字的教学理论

汉字独具特色再加上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汉字教学将面临困境。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都是导致汉字难学、难教的原因,但汉字本身也具有规律性,如果将汉字的规律性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汉字教学的困境也就不那么难以实现。但目前的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汉字的理论研究远远不够,研究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各有千秋, 研究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对教育学、教学心理学也不是很了解,使研究出现偏颇,以至于汉教学的理论出现缺失的现象,导致小学生对汉字产生误解。

(二)学生的文化意识

小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学习汉字的主动性也不强,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无法专心致志进行学习。而小学生生涯六年,相对较大的年龄跨度使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结构。现实中教师忽视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文化意识,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使汉字失去了本来地位。学生学习汉字的文化意识弱,再加上学习汉字需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又有一定的枯燥性,这不免给我们的汉字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三)教师的文化观念

汉字以其独有的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但就现阶段的汉字教学而言,教师的汉字文化观念不强,仍然出现文化缺失的现象。汉字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灵活的课堂教学技巧,还应充分掌握汉字的文化知识、具有学习汉字的文化意识。如果教师对汉字文化没有清醒的认识,就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汉字,学生不理解汉字,难免会对汉字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小学汉字教学策略

(一)小学汉字教学目标策略

1.加强教学理论建设

要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要求教师掌握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汉字教学理论知识,教师应加大对汉字教学理论的研究,掌握汉字的现状、汉字的发展过程、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与汉语的联系等。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持,便没法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运用,也没法按时完成汉字教学的教学任务。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汉字教学理论的缺失使理论研究者的任务更加任重而道远,汉字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汉字需要科学合理的理论作支撑,理论研究者应根据汉字的特点加大力度研究当前小学汉字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研究出高效的汉字教学策略,为教师的汉字教学工作给予理论上的支持。

2.培养学生文化兴趣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其历史来源和动人的典故。因此,在讲解汉字的时候,不妨根据学生的文化兴趣加入一些与汉字相关的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对汉字的文化知识有新的理解,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学多能 ,“比如讲解‘天’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使学生懂的‘天’是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日月、星辰、风雨及雷电都归‘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p109)。

3.提高教师文化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领导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能驾驭整个课堂是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决定的,能否教好汉字是教师的汉字文化底蕴决定的。在目前的汉字教学中,教师的汉字教学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对于汉字的作用,教师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培养教师时,将汉字与文化联系起来,注重培养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如此,学生便可利用通过学习字形来了解字义,使学生学的游刃有余 ,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汉字文化也得到传承与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汉字教学操作策略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认字规律,将汉字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初识期、积累期、巩固期、增长期。

1.初识期的汉字教学

低年级阶段中的一年级为初识期。这个时期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笔画、笔顺为主,部件其次。处在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刚接触汉字,因此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学习汉字的较佳时期。 有些同学可能在幼儿园时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汉字,然而这样系统的学习还是头一次。初识期的汉字教学是学习的开始,这个时期的学习效率高,打好基础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势在必行,比如对笔画笔顺进行规划的训练,汉字书写能力往往体现了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因此,汉字书写的训练也不能忽视。

2.积累期的汉字教学

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的汉字教学处于积累期。初识期是积累期的基础,小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汉字教学,对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有一定的了解,在积累期这一学习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巩固笔画、笔顺,重点学习部件、对部件的构成进行分析。当然,这一学习时期,要根据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对汉字的接受情况来进行汉字教学。

3.巩固期的汉字教学

三、四年级,也就是中年级阶段处于巩固期。经过初识期的基础学习、积累期对部件的重点学习,巩固期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可以察觉不同的汉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运用联系法,找出汉字之间的联系,来温故知新,巩固学习。巩固期的学习需找到属于适合自身的方法,比如可以将汉字的声韵和意符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声韵和意符将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可以直观地感受汉字在字音、字形、字义上的关系,使汉字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4.增长期的汉字教学

五、六年级,也就是高年级阶段为增长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能独立使用以往学过的汉字,甚至能够闻一知十。这一阶段,到了五年级,已经积累了大量汉字,对汉字的学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也找到了汉字之间的联系和学习汉字的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将汉字的部件拆开,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汉字,对汉字的构成寓意进行剖析,再进行识记。

四、总结

近年来,汉字教学在理论高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对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汉字教学的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引起重视。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汉字教学的文化密切相关,,陈述了小学汉字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介绍了汉字教学的特点,分析了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汉字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并对小学汉字教学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期望在教学实践当中能对唤醒学生的汉字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

【2】 邵彩侠,仇云霞.小学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缺失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0):109.

作者简介:邓晶晶(1992.07-),女,汉族,福建福鼎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