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作者

程海艳 姜晓芳

德惠市惠发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因此,要着重对语文朗读教学进行研究,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研究,梳理教学主次,把握教学原则。结果:朗读学习是学习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关键。结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应该按照学生目前的认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征,把朗读教学的方式与学生的朗读方式相融合,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在语文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朗读教学方法,还得看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在具体教学应用中又各有不同,如果应用得不恰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朗读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情景,学生学习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读教材特点,梳理教学主次

(一)朗读需求层次递进

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文本,提出层次朗读的策略,目标是训练学生朗读技能等。实新课标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既要注重对朗读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想象力、朗读中的领悟、朗读中的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对“边读边想”的朗读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1]。

朗读课时较少,有些老师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而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朗读现状进行分层朗读,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鉴于此,老师们应该在课堂上对朗读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安排,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将相关的朗读教学内容加入进来,并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练习的时间。在课堂上,如果只重视形式而不重视朗读的功能,那就不能算是真正地实现了教育目标。

(二)朗读要素循序渐进

部编版教科书中语言元素的排列方式是逐步的分配形式,由易到难是一种隐性的安排。比如一、二年级的朗读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把停顿念出来,这显然是有区别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朗读停顿”,是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对标点的朗读,掌握正确的发音节奏;三年级“朗读停顿”涉及语感、理解和语法三个层次,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对六个级别三个时期的朗读元素进行细致地阐释,并进行系统性的朗读练习,使同学们在持续的练习中步步高升,学会成长。

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发音。学生有了一些基础的语言知识,老师就可以根据朗读的态度、感情和流畅度来设定朗读的目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在朗读过程中,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老师要针对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来设计朗读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了解课标需求,把握原则遵循

(一)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训练方式

由于文本载体的差异、情感的差异、结构的差异,朗读的重点也就不尽相同。比如,古诗的语言注重意象的组合,用各种不同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其语言的美主要表现在旋律的美,押韵、平仄都很吸引人。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朗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对诗歌场景的深层了解,凸显其中的魅力,有些文字会稍微拉长一些,来表现回环波动,有些文字会显得坚决而热情,有些文字则会显得很严肃。

再比如,散文的语言无拘无束,用经验来表现真实情感,而语言的美感就在于情感与文字的结合。所以,在朗读散文时,主要是要表现出作者的“情”,而叙事性的语言则是明亮柔和的,描述性的语言则是鲜活而自然的,而讨论性的语言则是深邃而深刻的。在朗读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选取适当的朗读教学内容,使其更具科学、更有针对性。

(二)理解文本内涵,凸显真情实意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有感情地朗读”缺乏细节的引导,特别是缺乏对特定情感的轻重、缓急、抑扬、起伏等变化的朗读指导。学生们在朗读课文时,更多的只是按照韵律的规律来进行,而并没有去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朗读的感情是虚伪的,朗读的方法也是死板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朗读的目标,必须辅以相应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地了解。例如,不同的文字,要么是结构完备,要么是层次分明,要么是开头流畅,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各种文本的重复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结构层次和情感的递进,在自然之中才能表现出真实的情感。

三、构建多元结构,研究培养策略

(一)生活情境入手,启发情感基调

从留白、画面、情感三个方面创设朗读情境,以发展想象与联想能力。例如,在“留白”的地方,就可以创造情景。空白是一种创作技巧,在文学创作中,空白一般表现为语言的省略,情感的衬托,以及背景的虚化等,以少取胜多。强调的是言外之意,留白处的不确定因素,可以通过学生的主观想象力来弥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朗读之前,要在留白的地方营造出一种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交谈,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章的感情。就拿《长相思》来说,把诗人所处的环境、故园的具体情景、亲友与诗人的对话等内容,运用角色扮演、语言指导等方法,把那些空白的场景填充进去,让同学们进入到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的困境和离别的不愿。

在《身向榆关那岸行》中,指导同学们展开思维,让学生去想一想这些特定的画面,连接到了诗人的走路路线上,体验到了他流浪的旅途,也更加了解文段中的那种无助感觉,在朗读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情实感。

(二)关键节点切入,掌握朗读技巧

在朗读的过程中,重点往往集中在词语优美、感情饱满、含义深刻之处,这是对学生情感、思维的有力补充,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有力支持。针对关键词、主题句、转折段等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掌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通过掌握相应的技能来实现朗读和表现的目的。首先,在对标点符号的朗读练习中,要指导学生对各种符号的停止方法进行指导,例如,逗号是短停顿,句号是长停顿,惊叹号是迅速灵活的停顿。在朗读长句时,要让同学们在对句意的了解的情况下,将其与语句的含义以及标点符号相联系,对朗读的停顿做出恰当的处理。

其次,要抓住每一句话中“轻重缓急”的发音,要明白其中要强调的重点,要掌握正确的语气,才能更好地将文章的意思和感情传达出来。以《雾孩子》为研究对象,根据文本中雾孩子的五句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我要把自己藏起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凸显雾孩子淘气顽皮的性格特征[3]。句子都有一个关键词“藏”,轻快的声调,拖长的声音等不同的朗读方式,所展现的情感也有不同。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和思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朗读技能。

结束语

朗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朗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朗读的各个部分进行适当的规划,探讨合适的朗读教学方式,以达到提高朗读效率,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辉.“情境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苑教育,2023,(33):25-27.

[2]王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11):33-35.

[3]于璇.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