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的内涵研究

作者

李艾丽莎 刘小雨

南昌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  要】本研究梳理心理韧性相关研究,结合访谈法和测量法,编制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量表,构建了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的个体资源与动力特征、最近过程、宏观文化背景三维度结构模型。

【关键词】 心理韧性;基层公务员

1问题提出

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一些地方性的心理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增强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逆力”(国务院,2017)。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的“抗逆力”,首先要从维护国家秩序和公共资源的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着手。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对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的人格特质,是新时代公务员亟须加强建设的心理能力之一(孙香萍,2021)。但是目前围绕公务员心理韧性领域展开的研究并不多。

2 研究述评

2.1 心理韧性的内涵

心理韧性又称为心理弹性、抗逆力,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中衡量个体心理成长的差异化指征。本研究将心理韧性界定为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者,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的损伤性影响而适应良好(席居哲,2015)。

心理韧性的已有研究对象多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青少年、大学生或弱势群体,涉及的不利处境如经济困难、学业不良、疾病或不利家庭环境等特定领域。量表是目前评估心理韧性的主要测量工具,国外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测量工具有Wagnild和Young(1993)的心理韧性量表(RS)、Block和Kreman(1996)的单维度自我心理弹性量表、Connor和Davidson(2003)的成人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等;国内有于肖楠和张建新(2007)翻译修订的中文版CD-RISC、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等。本土化的研究和测量工具的开发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2 生态系统理论和PPCT模型

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PPCT模型(Process-Person-Context-Time Model)对心理韧性的内涵进行研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进行(Rosa,2013)。PPCT模型由四个要素构成:过程-个体-环境-时间(Process-Person-Context-Time)。Bronfenbrenner认为PPCT模型中四个要素是动态联系的,最近过程的效果会受到个人特征、环境及时间的影响,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同时也会影响最近过程的效果。本研究将从最近过程、个人特征、环境、时间要素上,探讨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的内涵。

3 研究方法

3.1 访谈

3.1.1访谈对象

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于2023年3月8日至3月20日期间招募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12名,男性5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24.7岁。

3.1.2 访谈过程

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和访谈对象约定访谈时间,使用微信语音通话功能一对一展开访谈,平均每位访谈对象用时10分钟。使用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与归纳。

3.1.3访谈资料整理

访谈共得到12份文本稿。原始资料导入NVivo11中进行意义单元的拆解与改写。最后采用类属分析法对拆写的意义单元进行编码。分析过程以PPCT模型为分类依据。

3.2 问卷

3.2.1 初测问卷

问卷共计41个题,包括1道测谎题和40道心理韧性题。采用Linkert五点记分法。施测对象为我国基层公务员。通过在线调查平台“问卷星”创建问卷,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采集数据,于2023年4月1日至5月5日期间发放问卷。共回收来自江西、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苏、河南、四川、云南、广西等全国十个省市的问卷216份。最后得到有效数据为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4.9%。

3.2.2 正式量表

量表共19题,采用Linkert五点计分,量表所得总分越高代表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正式施测样本的取样流程同初测,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于2023年5月10日至5月15日期间发放问卷。根据以下标准剔除无效数据:(1)未通过测谎题;(2)作答时间低于30秒;共计发放问卷172份,回收得到的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3.3 统计软件

SPSS26.0和Amos24.0。

4统计与分析

4.1 初测问卷

进行项目鉴别度分析,删除鉴别度小于0.2的13道题目。使用Bartlett球形检验法检测其余27道题的取样适当性,结果kmo=0.941,巴特利检验显著性P值小于0.001。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可解释总体方差的54.6%,剔除一项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目。用26个题再次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总共解释了55%的总体方差。区分度和题总相关分析发现所有题目的鉴别度均大于0.20,题总相关系数(r)介于0.56至0.74之间,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同质性较高。

根据题目的意义对3个因素进行命名,并计算每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F1为个体资源与动力特征,包含8个题目,α=0.861;F2为最近过程,包含6个题目,α=0.860;F3为宏观文化环境,包含4个题目,α=0.794。调整后心理韧性量表变为个体资源与动力特征、最近过程和宏观文化背景3个因子18个项目。解释的总方差为57.1%,单个因素可解释的方差分别为:23.7%、18.3%、15.1%。

4.2 正式量表

4.2.1模型拟合过程及结果

使用Amos结构方程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处理。各项拟合指标为,CMIN/DF=1.385,CFI=0.912,RMSEA=0.050,GFI=0.890,AGFI=0.858。删除因素载荷较低的a19和a14后,三因子的相关系数介于0.63至0.74之间,GFI=0.917,AGFI=0.886。最后得到3个因子共15个题目,个体资源与动力特征6个题目,最近过程5个题目, 宏观文化背景4个题目,

4.2.2信效度检验

采取Cronbach's α系数法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总的α系数>0.8,各维度的α系数>0.7,说明该量表具备较好的信度。使用相关系数法计算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维度之间的相关性(0.56至0.63)低于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0.81至0.89),表明该量表具备良好的结构效度。

5讨论

本研究根据以往心理韧性理论基础、心理韧性发展机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并结合了生态系统理论的PPCT模型,借助深度访谈了解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过程中遭遇重大压力事件后的心理变化和参与因素。结果发现个体资源与动力特征、最近过程和宏观文化背景三个因素对于基层公务员的逆境恢复发挥作用。

6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看,本研究建构的测量工具建立在生态系统理论和访谈的基础上,既符合理论又具有本土化特点。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的内涵可以从个体资源与动力特征、最近过程、宏观文化背景三个维度来解释。基于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的内涵,未来可以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心理韧性干预和提升方法,以便帮助基层公务员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成. (2005). 抗逆力——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关键. 中国行政管理(06), 73-76.

[2]国务院研究室赴英国"创新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培训考察组. (2017). “创新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之四 增强应急管理的“抗逆力”. 社会治理(01), 148-150.

[3]胡月琴, 甘怡群. (2008).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心理学报(08), 9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