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地方财政增收节支的激励对策

作者

张佳慧 张雅婷 王睿嘉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激励地方财政增收节支是缓解基层财政压力、保障民生支出的关键手段‌。在面对全国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现实压力下,推行了各式各样激励地方财政增收和节支的对策,但具体实施的激励措施有哪些?未来应如何改进?解答上述问题不仅有利于深度了解地方财政增收节支激励举措的实施情况,更是为改善激励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其中,财政总量领先其他省份的广东省,在2023 年出台相关政策确切阐释要建立权责配置合理、收入划分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和基层保障有力的财政体制 。广东省激励地方财政增收节支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本文将分析广东省地方财政增收节支激励举措的实践情况,并对其接下来实践提出对策建议。

二、地方财政增收激励对策

首先,收入分成倾斜,促进地方培养税源。主要是通过调整省级以下共享税的分成比例,将新增收入向市县倾斜,扩大地方自主财力,激励地方培育优质税源。有研究证明,市县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可以强化基层经济发展激励。同时也有地方实践案例可以说明,如清远市英德市建立镇街税收收入增量分成机制,对超出基数的增量部分进行市镇五五分成,同时鼓励各镇街依照法律法规积极组织非税收入,并将常规性非税收入按80% 的比例统筹分配给各镇街。财政数据证明,2021 年-2023年,清远市英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 252618 万元增长至 310815 万元,增长 23.01%,非税收入也自 67341 万元涨至182601 万元,增长 2.71 倍,充分说明增大基层税收分成比例可以有效激励地方不断培养收入来源,从而提升地方财政收入2。

其次,转移支付与绩效挂钩。广东省自 2014 年起探索一般性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构建了覆盖“绩效管理”和“绩效表现”的指标体系。评价涵盖预决算管理、资金使用规范、民生保障水平等 15 项三级指标,并将评价结果直接与下年度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挂钩 3。广东省还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机制,对产业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资金奖励。例如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通过“事前补助 + 事后奖励”的方式,累计安排 113 亿元培育典型村和镇,真实有效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财政实力。

接着,深化扩权强县改革。省级通过下放、委托等方式,赋予市或县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地方的自主权,这不仅有助于地方政府可以更加灵活的处理社会保障等事务,还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特色发展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中,包括省直管县改革,通过省直接对县进行管理,省级转移支付金原则上全部直接分配至需求地,取消地级市二次审核环节,充分提高地区财政自主权。如 2014 年,湛江市廉江市被纳入广东省第四批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 4 。2014 年 -2023 年,廉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由94748万元增长到177870万元,增长了87.73%5。廉江市财政收入的明显增加,说明省级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分配至廉江市,提升了转移支付资金运转效率,进而促进廉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尽管广东省地方财政增收激励举措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此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收入分成激励效果受限。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财政收入,因此增量分成机制对经济落后地区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远不及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激励成效。对此,可以建立分类指导的差异化财政政策体系,使分权制度与地方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特色相适应,针对经济薄弱地区,应适度提高分成留存比例,以进一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自主权,增强增量分成机制对落后地区的激励效应。二是,转移支付资金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现象。2023 年广东省下达对市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及债务转贷支出 6670 亿元,其中有大约 70% 的资金投入到经济相对薄弱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但其间部分地区仍有重资金争取轻管理使用,转移支付基金沉淀或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广东省可以将地区的转移支付的使用成效纳进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中,让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更加重视对转移支付的使用效果问题。再者广东省可以加快构建省市县多重监督机制,详细来说,在政府内部各级财政部门应增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积极联合政府其他各级部门解决如转移支付资金沉淀等问题。通过省市县多重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显著减少资金沉淀等现象,从而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扩权强县改革中存在财政支出偏向。扩权强县改革会增强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而于此同时也会减少地方政府的税收投入,而为了短期的经济收益,导致地方政府“重建设,轻民生”的公共支出偏好。对此,为了保障民生水平,可以将城乡收入比、恩格尔系数等民生指标添加至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当中,避免财政支出中出现太过偏向现象。

三、地方财政节支激励对策

主要是建立“三关”管理模式。一是“制度关”,加快构建支出体系建设。对政府采购等领域做出详细规定,逐渐形成一个同一的支出标准体系,让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有据可依。二是“预算关”,通过加强支出刚性约束、减少重复建设等方式,严格管控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三是“绩效关”,建立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并且绩效评价结果会影响该项目的资金分配6。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能够有效节约经费的部门或单位,在绩效考核时进行奖励,并整理公开优秀典例,供其他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门学习

“三管”管理模式的实践,让政府从制度,预算和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节约财政支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还是存在些许问题。一是,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由于权责划分不明,部分地区仍存在上级财政事权委托下级履行责任,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但基层政府无论怎么节省财政支出,仍然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建议关于央地共同事权的事项,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和财力来进行差异化责任划分。同时,也可以适时将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从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单列出来进行单独管理,这可以保障共同财政事权与转移支付相匹配,确保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支出责任的切实履行。二是,支出标准体系尚不健全。虽然珠海市的“三关”管理模式中已经制定了151 条支出标准,但标准覆盖范围有限,部分领域仍缺乏同一规范。对此,可以着重还未建立支出标准的领域,并选择有相关经验和基础的部门进行协作,加快制定这些领域的支出标准。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预算评审专业优势,要求支出部门定期上交支出信息给财政部门,方便财政部门可以对各部门的支出标准的制定提出专业的评审意见,确保专用定额标准设置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仇童伟 , 彭嫦燕 .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省以下税收分成对基层“三保”支出的影响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11): 31-50.

[2] 周泽林, 范翻, 张聪.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如何激发县域创业活力——基于财政治理方式的机制分析 [J]. 财经研究 , 2025, 51 (05): 155-169.

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广东数字财政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作用机制、影响效应与对策建议研究(S202510564158)

2025 年广东省财政科研课题地方增收节支实效评估、激励机制识别与增强路径构建研究(2025GDCZ041)

1 详细见《广东省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

2 数据来源于《清远统计年鉴》与《2023 年广东省英德市政府决算》http://www.yingde.gov.cn/zwgk/czyjs/czyjs/content/post_1949786.html。

3 详细见《广东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4 详细见《关于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第四批试点的通知》。

5 数据来源于《清远统计年鉴》与《广东统计年鉴》。

6 详细见《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