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资源驱动的课后服务创新

作者

张建英

重庆市垫江教师进修学校 408300

摘要: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初中生物学教育面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挑战。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为课后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结合了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利用乡土资源促进课后服务的变革,以强化生物学教学的成效。乡土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认同感,从而推动生物学教学在乡镇地区的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乡土资源驱动;课后服务;双减背景;西部;初中生物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提升生物学科教学品质方面,实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双重目标,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乡土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它不仅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备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将此类资源与生物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来革新课后服务模式,已成为西部地区生物教学改革的关键方向。

一、乡土资源融入西部初中生物课后服务的价值

乡土资源的融入可切实改善生物教学的实效,助力学生深入领会知识。垫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开展生物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垫江作为“中国牡丹之乡”,拥有悠久的牡丹种植历史,学生可以在探究牡丹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获得鲜活的体验,加深对“植物的生殖与发育”知识的理解,稻田中的两栖动物群落,为“两栖动物行为观察”提供了鲜活素材,将垫江特有的乡土资源融入生物学习,学生可在身临其境的操作体验中建构起系统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增进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应用意识,加深与垫江本土文化的情感联结,促进生物教育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二、乡土资源驱动的西部初中生物课后服务创新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阶递进”,乡土生物课程体系

乡土生物课程体系应包含感知、操作和创作这三个阶段,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领悟。前期先让学生去感受本土生物的基本特性,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致,到了中间阶段则要通过操作活动去加强所学知识的运用,而到最后则要依靠创作以及项目化学习来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水平,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保证学生在知识把握和技能改善方面能够循序渐进地发展。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特征”为例,教师可充分利用垫江县丰富的乡土生物资源,引导学生分阶段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在第一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牡丹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并观察蛙类、昆虫等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表现,如体色变化、捕食行为等,以促进学生对本土生物外部特征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第二阶段,学生通过查阅《垫江县志》等历史文献,了解垫江县生物物种的变迁历史,并分析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从而初步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第三阶段,设计“牡丹种植”“稻田生态观察”等课后服务项目,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探究影响牡丹生长的环境因素,总结稻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在实践中深化对生物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逻辑,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再到实践验证,循序渐进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此外,通过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得生动体验,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垫江县中华仙草园基地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悬壶济世”思政育人活动,以实践的方式赓续中医药文化。

(二)打造“多元融合”,课后服务活动形式

课后服务活动要通过多种化形式促使学生深入参与并发展兴趣。结合学科知识和本土资源来规划包含观摩、实验、调研等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操作体会和团队合作水平[2],借助丰富的活动形式助力学生在课后拓展所学内容,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革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可设计“垫江湿地生态考察”项目,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分组探究龙溪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意义,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垫江湿地的生态特点,学生分组进入龙溪河湿地实地考察,记录观测到的水生植物、鸟类、底栖动物等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课后,学生查阅《垫江县志》等文献资料,了解湿地环境的历史变迁,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小组总结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考察、资料查阅、成果编写等多元融合的形式;巩固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探究乡土生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垫江生物资源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和保护家乡环境的责任感。

(三)完善“多维支持”,实践保障体系

乡土资源推动的课后服务创新离不开立体度的支持保障体系。加大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升学生整合乡土资源并更新教学的水平[3],形成校内校外相联系的合作机制,融合本地生态,文化以及科研方面的资源,给予操作场所,凭借政策扶持和资源注入,保证教学活动得以正常推进,促使学生可以全面运用乡土资源来展开操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可依托垫江完善的“校-政-社”多方协同机制,整合学校、林业局、社团等资源,保障乡土资源融入教学的顺利实施。课前准备本地两栖动物标本,课上生动讲解其生殖发育过程,联合林业局、“自然社”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在明月山保护区内实地观测蛙类生活史,在专家指导下规范采集数据,学校实验室支持学生制作标本,开展蝌蚪发育对比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乡土生物,加深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其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多维支持体系保障下,学生全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生物学习,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实现全面发展。

结论:乡土资源促使课后服务更新,这成了西部初中生物教学改进效能的关键路径。文章以重庆垫江为实践场域,证明乡土资源(如牡丹文化、芍药文化、湿地生态、中医药文化等)与生物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科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未来可进一步挖掘垫江“农耕文化”“中药材种植”等资源,形成更具西部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助力“双减”政策在乡镇学校的落地。

参考文献:

[1]唐美平,郝琦蕾.“双减”背景下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学作业改革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24(24):35-38.

[2]宗婧.“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2):126-128.

[3]何霄.“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 2023(17):10-12.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西部中小学课后服务效能提升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23YG129017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