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走进儿童诗,奏响孩子深度学习的快乐旋律

作者

袁露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小学 223700

【摘要】儿童诗的语言富有童趣,充满童心的气息,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阅读感受。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语文教师仅仅重视学生对儿童诗的阅读理解感悟,缺乏了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去享受阅读,缺乏了让儿童的心灵获得应有的陶冶与净化。基于此,本文从新课程理念视角出发,刍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基于诗歌素材文本的特点,创新引领导学活动,让孩子能够走进诗情画境,感悟童诗,唱响深度学习的快乐旋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诗;深度学习;策略运用

著名儿童作家樊发稼先生说:“诗歌天然就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由于儿童诗的语言十分凝练简短,读起来富有童趣,适合儿童进行反复吟诵,这就契合了儿童的学习心理认知与审美特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儿童诗歌都是一些具有生动情节、充满想象的文本,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学习兴趣,也能放飞儿童进行语言学习的新时空。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中放飞想象的思维翅膀呢?

一、小学语文低段儿童诗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倾向了知识灌输,忽视了联想与想象

许多语文教师常常倾向于向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熟读

成诵,目标直指学生的成绩提升。低年级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聚焦了识字学习,缺失了将诗歌内容充分理解,无法走进诗歌的意境深处,难以实现诗歌的深刻领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中的儿童诗“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时,教学目标的主旨就是要教师指导学生能够掌握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技巧。然而,许多教师重视了本课中的生字词教学,加强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背诵记忆,然而在向学生追问较有深度的问题时,他们却无从回答。经过思考分析,就是由于学生缺乏了想象与联想,导致了难以对课文中的知识理解。如课文中出现的“北极星时盏指路灯”“沟渠里的积雪会指点你方向”等等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活地理方面的知识。教师没有带领学生去深思,这就让学生的应有能力发展失去了机会。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少了童真童趣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往往有许多教师选择了较为固化的方法——识字字词、

背诵句段,过分强调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缺乏了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趣味、思想与情感。在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难以把握好童诗中的语言文字美、意境深邃美、音韵节奏美等。

例如,笔者曾观看过精彩影片“死亡诗社”,其中的人物主角为基廷,他在教学中不仅鼓励了自己的学生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也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与体会中获得领略诗歌的乐趣。学生在诗歌理解中不仅放松了心情,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倘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去阅读课文,那么学生就很难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可见,在童诗的教学中,教师要能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多元化方法来引导学生走向童诗的学习深处,感受到应有的童真童趣。

(三)忽视了知识延伸,缺乏了创造了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虽然许多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课堂课外学习链接,但是往往

是一种形式,趋于了表象,学生只是单一化进行阅读,导致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方法难以在课外延伸,这也是导致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得不到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开展童诗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开展的活动不能创新,仅仅停留于课本理解的表层,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与创造力就难以获得渐进发展,在跟进式的课外推荐阅读活动中学生也就难以进行创造性再理解再学习,学生与文本之间也就难以实现积极的情感共鸣。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就十分明显,远远超越其它班级,其原因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实现了自主自觉的课外学习。经过了解,学生家长大多在家庭中能够与孩子共同阅读,不仅利用好家中现有的书籍,也能借助于数字化平台来展开语文学习活动,但是对于学生在想象力培养方面还缺乏方法引领。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童诗教学的策略

(一)激活课堂,放飞想象

每一篇诗歌皆有其一定的情境场景,不仅拥有生动的物象,也能形成独特的意境。为此,教师要能创设好童诗情境,以此放飞儿童的想象思维。长期强化对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力,也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要能基于具体的诗歌内容,为儿童创造出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的时空,让他们能够在自由时空中尽情遨游。笔者在童诗教学中就能采用好如下几种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是采用了联想+艺术的方式。在童诗的理解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音乐与绘画元素融入课堂,既让学生能够想象出诗歌的画面,又能走进感性的情境,实现感性理解向理性思考的更高境界。二是采用了联想+写作的方式。在童诗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诗歌的留白,鼓励学生针对诗歌的情节进行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续写、扩写过程中获得诗歌的再创造理解,在字里行间的写作中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是理想+讨论的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启迪学生去进行思考、交流与想象,走进诗歌的诗情画境,探寻诗歌的内在意蕴,实现诗歌情感的有效培育。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中的“祖先的摇篮”一节课时,笔者就可以用图片进行课题导入,以一幅幅画面引发学生对远古时代祖先们的生活进行想象,学生也就会联系已有的资料与生活实际进行合理联想。有的学生能够从祖先们的生活起居进行想象,有的学生能够从祖先的狩猎活动进行想象,有的学生能够从祖先们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场景进行想象……不仅让整节课的气氛活跃了起来,也让孩子仿佛融入了祖先们的生活时代。

(二)用心诵读,体验童趣

《义务教育(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聚焦对学

生的语用能力培养,这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组成。在语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对生活经历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才能激发起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还有拥有众多的诗歌阅读积累,甚至要能背诵记忆住许多童诗,对于童诗文体形成浓浓的童趣。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配乐、画面,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逐渐生发诗歌童趣。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也曾指出:“儿童诗的理解应从观念出发,认为诗歌学习不仅要感悟其精炼的语言,还要能够感知其语言的音乐节奏美。”为此,在儿童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能创设好情境,鼓励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在理解美与感受美的活动中不断获得无限的魅力感知。

(三)倾心抒写,再创童诗

陶行知先生说:“写作就是要用我手写我心。”对于儿童诗歌的学习,教师也

要能够让学生从阅读理解中走向知识应用,尝试进行书面语言写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学会一首童诗后,教师就可以用鼓励学生进行童诗的创编活动,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童诗的再理解与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二年级“彩色的梦”这篇童诗后,笔者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第二、三小节,写一写自己心中彩色的梦。教师创设好多样情境,给予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的时空,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在高阶领悟中不断构筑新的童诗画面,展现出童诗语篇的精彩。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能重视童诗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语言的理解与意境的领悟之中,不断增长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情感,进而能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渐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2]赵婷婷.小学儿童诗读写教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