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乡土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罗皓
建湖县芦沟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 盐城 224711
乡土资源涵盖当地自然景观、民俗活动等内容,其中的传统文化贴近幼儿生活,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感性经验与审美情趣的要求相符。当前多数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却存在不足,或用统一教材脱离生活,或仅靠节日浅层渗透,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难以让幼儿真正感受文化内涵。
一、乡土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
(一)助力幼儿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础
乡土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将这些元素融入幼儿园课程活动,能精准契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对与自身生活相关的事物更易理解和接受,通过课程中的亲身体验,幼儿可清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有效避免传统文化启蒙脱离生活经验导致的认知障碍,让幼儿逐步产生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与认同,为后续文化认知的持续发展奠定扎实且稳固的基础,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文化归属感。
(二)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乡土资源的融入能有效改善传统幼儿园课程存在的局限——传统课程多以统一主题活动为主,内容缺乏地域特色,不仅难以满足幼儿对身边文化的探索需求,还易引发课程同质化与形式化的问题。一方面,乡土资源可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让课程涵盖更多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地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基于乡土资源设计的课程活动,形式更具灵活性且内容更贴近幼儿生活,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课程对不同幼儿发展需求的适配性,让课程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更具针对性与吸引力,推动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乡土资源,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究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乡土资源分层开发机制,确保资源的适宜性与系统性
幼儿园需先成立由教师、家长代表、地方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乡土资源开发小组,小组共同梳理当地的乡土资源,再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资源划分为感知类、体验类、创造类三个层级:针对认知以感官体验为主的小班幼儿,开发包含家乡的自然景观图片、传统乐器的声音片段、家乡特色水果的实物在内的感知类资源,通过让幼儿看、听、闻、摸等方式,帮助幼儿初步感知家乡文化的外在特征;针对动手能力逐步发展的中班幼儿,开发涵盖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材料如剪纸用的彩纸、泥塑用的黏土,以及传统民俗活动的道具如庙会用的小灯笼、节气装饰用的彩带的体验类资源,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文化的内涵;针对具备初步理解与创造能力的大班幼儿,开发如家乡传统故事的绘本框架、传统图案的简笔画模板的创造类资源,引导幼儿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作。为保障资源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幼儿园还需建立乡土资源库,将开发的资源分类整理,为每个资源标注文化内涵、适宜年龄与使用建议。以家乡的老槐树资源为例,标注的文化内涵为家乡人的共同记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适宜年龄为中班,使用建议为组织幼儿观察老槐树的四季变化并听老人讲老槐树的故事[1]。
(二)设计生活化活动模式,强化幼儿的体验与互动
设计生活化活动模式的核心,是改变传统传统文化活动脱离幼儿生活、形式化且难以激发幼儿兴趣的现状,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造具有互动性与体验性的活动体系。该模式包含生活观察、实践体验、分享表达三个紧密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场景的环节:生活观察环节聚焦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开展家乡的菜市场观察活动时,教师带领中班幼儿走进家乡的菜市场,让幼儿观察摊位上的家乡特色蔬菜和水果,倾听商贩介绍家乡食材的特点,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幼儿建立文化与生活的关联;实践体验环节注重让幼儿参与简单的文化实践,进行家乡的传统面食体验活动时,邀请会做家乡传统面食的家长进入课堂,带领大班幼儿一起揉面团、制作花样面食,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既能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又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分享表达环节鼓励幼儿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传递体验感受,小班幼儿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家乡的花的颜色与形状,中班幼儿可用绘画展现家乡的庙会的热闹场景,大班幼儿可用简单的故事讲述家乡的老房子的趣事。
(三)搭建家园协同实践路径,形成文化教育合力
幼儿园可先设计家乡文化家长资源包,根据不同季节与节日向家长推送包含乡土资源的活动建议与材料清单:中秋节期间推送的家乡的中秋习俗资源包,包含带幼儿一起制作家乡特色月饼的活动步骤、需要准备的食材清单,以及与幼儿交流的话题如“我们家乡的月饼和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春天推送的家乡的春天植物资源包,建议家长带幼儿走进田野观察家乡的农作物,收集植物标本,并用照片或视频记录整个过程,分享到幼儿园的班级群中,方便教师与其他家长了解幼儿的文化学习动态。
幼儿园需定期组织家乡文化分享日活动,邀请有乡土文化特长的家长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如邀请会唱家乡传统儿歌的家长教幼儿唱歌,邀请会编织家乡传统手工艺品的家长带领幼儿制作简单的编织品;鼓励家长在业余时间带幼儿参与家乡的民俗活动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并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幼儿的参与过程,在幼儿园开展我的家乡活动分享会,让幼儿上台讲述自己参与活动的经历,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2]。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视角下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建设、幼儿的全面成长,以及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教师身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导者,应当直面当下的问题和挑战,以实际行动加强自身专业建设与成长,整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积极情感,助力文化传承的深入开展,推动幼儿教育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俊希 .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5(20):5-7.
[2] 刘芳 , 郑祺 , 牛樱璇 .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创意美术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1):083-086.
作者简介:
罗皓(1992 年 6 月 27),女,汉族,省市盐都区人,扬州大学学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乡土资源 民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