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老士翠 邱爽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122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着力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积极适应时代变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由原来的“教师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构建劳模文化育人与“岗位实训”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体责任和参与意识,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助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课堂革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教学模式
当前,课堂革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课堂革命实际上就是要创建一种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实践形态,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基于课堂革命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一)紧跟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课程注重劳模文化育人与岗位实训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具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根据学情分析,重构教学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及辅导员交流、课堂教学观察等方式,掌握学情:一是学生生源不同,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存在差异;二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愿意参式课堂,对课堂奖励比较感兴趣;三是学生缺乏社会生活和实践经验,对劳动权益处理了解不多。根据学生学情特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岗位要求,对接“岗位实训”要求,重构课程模块。将原本七个专题的教学内容重构为学生容易接受且生动有趣的劳模文化、劳模精神、劳模实践3个情境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
(三)优化教学策略,助力学习目标落地
充分运用超星泛雅学习通网络平台线上微课、慕课、国家精品课等信息化资源,搭建线上学习资源;借助校企合作单位、专业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场所搜集最新劳动教育教学案例、寻找身边劳动模范,服务课堂教学;借助智慧教室,校园志愿服务劳动、岗位实训、劳动周开展实践活动。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引领,采用分组形式,小组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理清教学思路,强化课堂体验感,将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课堂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前导学环节
课前导学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通过超星泛雅学习通网络平台,以任务驱动法做好课前线上任务安排。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之前,全面掌握学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需要提前了解和把握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水平,教师可通过学习通线上平台,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发布课前学习通知,包括自学微课、精读案例、测试题目等,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再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和疑难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设计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在设置课前导学任务,需要注意前置任务与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性,既要围绕中心任务又要基于学生兴趣,为有效课堂学习提供前提。
(二)2课中互学环节
课中互学强调师生互动,强化学生的主体责任和参与意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能力本位出发,基于线上平台反馈的重点疑难问题,创设合作探究课堂。通过引用线上互动、情景透视、场景预设、劳模在线等智慧性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深度学习提供保障。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坚持把育人工作贯穿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在认识劳模模块中,围绕“我心中的劳模”新闻播报展开,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劳模、理解劳模,增加学生劳动光荣感、使命感、自豪感,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意识。
(三)课后实践环节
课后实践是在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结束后,根据劳动教育课程三大模块,对应设计实践任务,结合学生实际的校园生活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岗位实训劳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强化与岗位实习实训的深度融合,组织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实地调研,与班导师、企业导师一起探索职业培养路径,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验岗位要求,提升知识学习效果,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基于学习通网络实践平台将学生实际的生活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岗位实训等劳动表现纳入平台予以记录,可以以微视频、微课、微电影等形式上传劳动成果,真实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生成状态,并加以评价和总结。
三、“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前激趣、课中赋能、课后拓展等多种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求知欲,帮助学生做好课堂知识消化吸收的同时,组织学生深入校企合作企业、岗位实训场所进行劳动实践,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学生技能等级证书考取率大幅度提高,在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职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
四、结束语
课堂革命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重要建设方向,是深化“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到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育的三维学习目标落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践教学场地局限,理论实际结合比较单一等,仍需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丁瑞.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22(11):90-95
[2]毛秀兰.课堂革命视域下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1):45-47
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23年度课题“课堂革命视域下高职院校“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ZJG2023076)
作者简介:老士翠,女,1980年生人,硕士,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邱爽,女,1982年生人,硕士,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课程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