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变形监测与预警方法探讨
徐帅
1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311100 2浙江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311100
摘要:大跨度钢结构因其复杂的受力体系和施工过程中的阶段性不稳定,极易在安装与转序过程中出现变形累积,进而引发结构响应失控甚至安全事故。文章针对施工阶段结构变形特征、监测技术体系及预警机制展开系统探讨,聚焦变形诱因识别、监测布设策略优化与预警逻辑构建,形成贯穿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闭环。在数据驱动下建立阈值判定标准,并结合分级响应与施工调整机制,实现对高风险节点的精准预控。本文对提升大型钢结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变形;监测系统;预警机制
引言:
大跨空间钢结构具备形式多样、跨越能力强、刚度大自重轻等特点,在体育馆、航站楼、会展中心、大跨工业厂房等民用、工业建筑中广为应用。此外,为追求美观,这些结构刚度常常较小,即基频较低。如果结构失效或坍塌,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如何对这些大跨空间结构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预测结构的性能变化就成为现代工程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施工过程中的位移变形测量对于为了安全施工及结构健康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一套贴合施工实际、响应迅速、判断精准的监测预警体系已成为工程实践中的关键命题。
一、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变形特征分析
1. 结构特点与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大跨度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的重要代表,其典型构造形式包括空间桁架、钢拱结构及索承式体系等,这类结构在满足建筑功能与空间开敞需求的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与变形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其跨度远超常规结构,构件尺寸巨大,节点复杂,连接方式多样,导致在分段施工过程中结构处于非完整受力状态,整体刚度不足、边界条件不稳定等问题尤为突出。临时施工状态下,不具备完全力学闭合的结构容易发生局部失稳或节点超限位移,尤其在吊装、滑移、合拢等关键工序中,更易出现不可逆变形。
2. 施工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构变形往往来源于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钢构件的材质性能波动、制造误差及连接偏差直接影响其初始状态精度,而在现场安装过程中,由于顺序不合理或施工工艺不完善,极易导致局部残余应力叠加。焊接热输入的不均匀性则可能造成构件变形累积。此外,吊装作业阶段结构荷载路径发生临时性变更,在支撑拆除、结构转折点等关键节点上,局部构件承压不均常引发挠曲、屈曲等现象。而施工周期跨越的季节变化亦不容忽视,环境温差、风荷载频率等外部因素在特定组合状态下,会进一步激化结构响应,诱发不稳定风险。
3. 常见变形类型与风险归类
从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钢结构在施工中最常见的变形包括水平方向的累积位移、垂直方向的挠度增长,以及整体稳定性降低后的体系性滑移或失稳。这些变形既可能表现为缓慢发展,也可能在某一施工节点迅速加剧,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逆性。基于变形发展速率与结构安全储备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低、中、高三级风险等级,而高风险等级的前兆通常表现为关键节点位移速率异常增加、焊缝开裂或局部结构抖动频率异常等微观征象。
二、大跨度钢结构变形监测手段与布设策略
1. 主流监测技术与设备概述
当前工程实践中,针对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期的变形监测,已形成以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为核心,结合全站仪、GNSS定位系统、倾角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的监测体系。光纤光栅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布设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适合用于节点位移及杆件应变的持续性监测;全站仪则在空间几何形态控制中表现稳定,尤其适用于中远距离控制点的精确定位;GNSS虽受环境影响较大,但其对动态结构的位移趋势判断提供了良好的时间连续性支持;倾角传感器则多用于监控高位构件在风载作用下的即时姿态变化。在技术选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精度需求、施工环境与布设可操作性,避免因系统误差积累或布设位置不当而降低监测效率。
2. 合理监测点布设原则
布点策略需紧扣结构受力变化规律与施工节点风险分布,优先覆盖受力突变处、支撑交界处及结构构造不连续区域。对于吊装过程中变形集中发生的连接节点,需加密布设监测设备,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吊装全过程的应力与位移演变;在临时支撑系统范围内,应重点布设多点联动传感器,避免因局部失稳而造成系统性位移放大。考虑到施工进度具有阶段性,监测频率应随施工节奏进行动态调整,紧前作业与结构转换期应适当提高采样频率,形成对关键工序的实时追踪。
3. 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流程
数据采集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精度与效率之间的博弈。监测系统必须构建闭环逻辑结构:由前端传感器采集多维数据,经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通过算法模型进行曲线拟合与异常识别,最终将结果反馈至现场管理端,实现预警响应与施工指令联动。合理的策略应围绕施工工序设置监测单元,以时间轴为基准构建分段数据模型,避免数据堆积失效,提升异常识别的准确率。唯有将技术逻辑深度嵌入施工流程,才能真正实现监测结果向施工决策的高效转化。
三、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变形的预警方法
1. 预警阈值设定依据
预警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阈值设定的科学性与动态适应能力。基于历年同类型工程监测数据提取变形演化规律,再结合设计图纸中对关键部位变形极限的严格约束,可初步构建出具有普适参考价值的初始阈值范围。在此基础上,需充分考虑施工阶段所带来的荷载路径变化与结构刚度递增等因素,动态修正各监测点的预警临界值。通过融合倾角、应变、位移等多源监测指标,可建立交叉验证机制,用以排除偶发误差,提高异常判别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2. 预警分级与响应策略设计
将结构变形风险划分为关注级、警示级、危险级三个层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分级预警思路。关注级用于提示微小波动但尚未影响结构安全的情况;警示级要求立即核查施工工况并限制作业干预;危险级则触发强制停工及结构加固预案。各级别响应措施需通过预设指令流程快速执行,由监测系统自动生成报警信息并推送至总控指挥平台,同时联动施工单位、监理及设计方开展联席会商,确保指令快速传达、措施快速落实。预警系统的实际价值在于其反应速度与协同能力,而非单一数据的极限判定。
3. 监测数据驱动下的施工决策支持
异常趋势的提前识别不应仅止于提示功能,更应作为施工组织调整的依据。在出现监测数据持续偏离设定区间的情况下,项目管理层需结合工序进度及时调整吊装节奏、加设临时支撑,甚至重新排布关键作业节点。监测数据的深度解析还能为资源调度提供精准支撑,例如在预计结构变形高发阶段,集中配置监理力量与技术人员,提高现场响应效率。面向未来,预警系统需引入智能识别与预测算法,以适应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实现从被动反应到主动研判的转变。
四、结论
结构变形的早期识别与有效干预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更取决于监测体系与施工流程的深度耦合。通过科学设定监测点位、精准调整阈值标准、分级制定响应策略,并将监测数据实质性嵌入施工管理逻辑,可有效避免结构性风险的演化升级。随着技术的演进与数据积累的深化,施工监测系统将不再局限于发现问题,而将向预测趋势与辅助决策方向持续拓展,为大跨度钢结构的安全建造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猛,万策.大跨度结构施工阶段变形监测软件系统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0):295-296.
[2]蒋航波.变形与应力监测技术在大跨度钢结构整体提升施工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4,43(28):70-72.
[3]张强,乔光.深基坑工程中大跨度钢支撑变形监测与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22,42(1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