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预算对项目投资决策的支撑作用及有效性提升研究
李林蔚 刘勇杰
210782199604260042 211224199604148122
摘要:本论文深入探讨工程概预算对项目投资决策的支撑作用及其有效性提升路径。通过阐述工程概预算的概念、内容与特点,系统分析其在项目投资决策中成本把控、风险评估、方案优化等方面的核心支撑作用。针对当前工程概预算存在的编制依据滞后、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编制体系、强化动态管理等提升策略,旨在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更科学、精准的依据,推动工程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项目投资决策;支撑作用;有效性提升
一、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工程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工程概预算作为工程项目前期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费用的预估,为投资决策提供量化依据。近年来,建筑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对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精度与应用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工程概预算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与投资决策脱节、动态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其对项目投资决策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工程概预算对项目投资决策的支撑作用及有效性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概预算的概念
工程概预算是基于工程项目不同设计阶段的技术文件,遵循国家及行业规定的定额标准、计价规范,对项目从筹建到竣工交付全过程所需费用进行系统估算与预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本质是通过量化分析,将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转化为经济指标,为项目各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提供依据。
三、工程概预算对项目投资决策的支撑作用
(一)构建成本控制框架,明确投资基准
工程概预算通过对项目建设各环节费用的细化分解,形成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从土地征用、建筑安装到设备购置、运营维护,概预算将投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费用指标,为投资者提供清晰的资金规划路径。在投资决策阶段,概预算数据是判断项目经济可行性的核心依据,通过与预期收益的对比分析,帮助投资者确定项目是否值得投入。同时,概预算设定的投资限额为后续设计、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了基准,确保项目在既定资金范围内顺利推进。
(二)量化投资风险,辅助风险决策
工程项目投资面临市场波动、政策调整、技术变更等多重风险。工程概预算通过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例如,通过模拟材料价格波动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确定成本风险的关键因素;分析工期延误导致的费用增加,评估时间风险对投资效益的影响。这些量化分析结果为投资者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如预留风险准备金、优化合同条款等,从而降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提高项目抗风险能力。
(三)优化投资方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多个备选方案。工程概预算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方案比选提供客观依据。从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出发,对比各方案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与预期收益,评估方案的投资回报率、净现值等经济指标。通过量化对比,投资者能够直观判断不同方案的优劣,选择既能满足项目功能需求,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投资方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四、工程概预算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编制依据滞后,数据时效性不足
当前工程概预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标准更新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反映市场价格波动与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变化。部分地区的定额标准甚至多年未更新,导致概预算数据与实际成本存在较大偏差。此外,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的收集渠道有限,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使得编制过程中采用的价格数据滞后于市场实际价格,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编制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求编制人员具备工程造价、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然而,目前行业内编制人员专业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定额标准、计价规范理解不透彻,在工程量计算、费用计取等环节容易出现错误。同时,部分编制人员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了解,仅局限于数据计算,忽视了技术方案与经济指标的关联性,导致编制的概预算无法真实反映项目实际成本。
(三)动态管理机制缺失,适应性不足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期间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变化频繁。但现有工程概预算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概预算进行调整。当出现设计变更、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情况时,原有的概预算失去指导意义,导致项目投资失控风险增加。此外,概预算调整流程繁琐,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项目动态管理的需求。
五、提升工程概预算对项目投资决策有效性的策略
(一)完善编制依据,建立动态数据体系
构建全国性的工程造价信息平台,整合材料价格、设备租赁、人工成本等实时数据,实现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加快定额标准的修订频率,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及时调整定额指标,确保编制依据与市场实际相匹配。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定额体系,通过积累项目数据,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本数据库,提高概预算编制的精准度。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团队素质
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培训内容应涵盖工程造价法规政策、BIM 技术应用、成本分析方法等前沿知识。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项目实践、案例研讨等方式,提高编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编制人员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机制,规范行业准入标准,促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增强适应性
建立工程概预算动态调整制度,明确调整条件与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对概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当出现重大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阈值等情况时,及时启动调整程序。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实现概预算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动态更新,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加强对工程变更的审核与控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确保投资可控。
六、结论
工程概预算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支撑,在成本控制、风险评估、方案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工程概预算在编制依据、人员素质、动态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对投资决策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完善编制依据、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协同合作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与实用性,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推动工程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工程概预算的理论与方法也需不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旭,吴日明。基于 BIM 的工程概预算动态管理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2023, 56 (8): 130-139.
[2] 严思,谢媛。城市更新背景下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7)
[3] 陈淑伟,朱晓薇,张印贤。基于大数据的工程概预算数据动态更新机制研究 [J]. 统计与决策,2024, 40 (16): 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