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研究

作者

姚旭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215600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功能定位已从单一的体质增强向人格塑造延伸。当前教育实践中,学生还存在抗压能力弱、规则意识淡薄、协作精神欠缺等问题,而传统体育教学偏重技能训练与竞技考核的模式,难以满足健康人格培养的综合性需求。在此背景下,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行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绪调节、意志品质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但其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课程体系的科学重构与教学策略的创新突破。

一、进行课程重构

小学体育课程重构应以健康人格培养为核心导向,突破传统技能本位的单一维度,构建基础技能、品格塑造、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学校需围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有机融入课程设计,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既要教授运球、投篮等基础技能,更要在团队对抗赛强化规则意识与协作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竞争”与“集体荣誉”的深层价值。课程重构需注重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递进式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以趣味性游戏为主,开展动物模仿跳、彩虹接力赛等情境化活动培养运动兴趣;高年级则融入战术设计与心理调适模块,如在足球教学中设置攻防决策沙盘推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抗压能力。当然,也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开发“体育 + 心理”“体育 + 劳动”跨学科课程,例如在定向越野中融入地理方位辨识与野外生存技能,或在跳绳活动中结合节奏感知与数学计数,实现知识迁移与人格养成的双向赋能[1] 。

二、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需突破传统技能传授的单一模式,采取情境化、游戏化与协作化策略,将健康人格培养融入运动实践。情境化教学创设具象化的运动场景,将抽象的人格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体验。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设计“攻防决策沙盘推演”情境,学生需根据场上形势判断传球路线与防守策略,既锻炼战术思维,又培养责任意识与决策能力;在跳绳活动中融入节奏感知与数学计数,利用“绳舞飞扬”情境游戏强化肢体协调与逻辑思维。此类教学方法利用虚实结合的场景构建,使学生在运动中自然习得抗挫力、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实现技能与品格的同步提升。

游戏化教学则遵循趣味性规则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将人格塑造目标隐于娱乐活动之中。教师可开发障碍接力赛、团队寻宝等复合型游戏,要求学生在完成跳跃、攀爬等动作的同时,遵守协作规则并解决突发问题。例如,在“地面长征”情境中,学生需跨越“雪山”(垫子障碍)、穿越“草地”(绳梯平衡)等关卡,用角色扮演体验团队互助的重要性;利用“音乐节奏跳房子”游戏,将传统跳房子与音乐节拍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身体控制与团队节奏的协调性。此类方法利用游戏机制的自然约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抗压能力及集体荣誉感,使健康人格培育脱离说教桎梏,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养成过程。

跨学科融合教学也为健康人格培养开辟新路径。体育教师可联合心理、语文等学科设计主题式课程,如在“小小消防员”情境中,学生模拟灭火动作掌握移动性技能,同时学习责任担当与应急处理能力;在“武德故事创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武术动作编排剧情,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谦逊、坚韧等品质。此类教学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复合型任务中实现知识迁移与人格塑造的深度融合,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健康人格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支撑,要从素养提升与能力转型两个维度构建系统性成长路径。教师应树立“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将健康人格培养目标内化为教学自觉,持续学习深化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认知。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技能传授的局限,主动挖掘“团队协作”“规则意识”等品格要素,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竞争与责任担当的深层意义。而教师要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融入体育课堂,如在定向越野中结合地理方位辨识与野外生存技能训练,或在跳绳活动中渗透节奏感知与数学计数,实现知识迁移与人格塑造的深度融合。

教师专业发展还需依托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构建“培训—教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成长生态。学校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专题研修,帮助其理解“健康第一”理念的育人内涵;对资深教师则侧重跨学科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例如指导其运用AI 运动分析系统优化课堂反馈机制。同时,需完善教研协作机制,通过跨校联合备课、教学案例共享等方式打破校际壁垒,例如组织“新兴运动项目教学研讨会”,促进新兴体育项目与健康人格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创新教师评价标准,将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关注运动参与过程中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因素发展,推动体育教师从“技能传授者”向“人格培育者”转型,为健康人格培养提供可持续的专业支撑。

四、注重环境营造

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是健康人格培养的隐性课程载体,要从物理空间与心理氛围两个维度构建支持性场域。物理环境优化应突破传统操场单一功能限制,进行场景化改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协作意识[2] 。例如,将标准跑道划分为

“耐力挑战区”“敏捷训练带”等主题区域,利用彩色地标线与趣味障碍物重构空间功能,使学生在情境化运动中自然感知空间秩序与合作规则;器材配置可引入可调节式攀岩墙、组合式跳箱等智能设备,进行难度分级设计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成就需求,同时设置“运动成果展示墙”记录学生进步轨迹,强化自我效能感。

心理环境营造还要构建尊重、包容、激励的课堂生态,采取师生互动模式创新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师应摒弃权威式指令,采用“伙伴式引导”策略,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以“战术顾问”身份参与小组对抗,进行开放式提问,如“如何破解对方的防守阵型?”激发学生自主决策能力;建立“正向反馈循环”机制,对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具体化肯定,如“你刚才主动提醒队友补位,展现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同时设置“挫折应对角”等特殊区域,允许学生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失败并重构应对策略。班级层面可推行“运动契约制”,由师生共同制定个性化行为准则,如“每节课至少主动帮助一名同伴”,利用契约签署与阶段性复盘强化责任意识;家校协同方面,可设计“家庭运动日志”记录亲子运动互动,定期举办运动家风故事会,将课堂品格培养延伸至家庭生活场域。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借助课程重构、方法创新、师资优化与环境协同四维联动,构建以健康人格培育为核心的育人体系。运动场景中的品格渗透与行为养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协作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为破解传统体育“重技能轻育人”困境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文才 . 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J]. 课堂内外 ( 初中教研 ),2023(1):122-124.

[2] 张文才 . 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