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辩证思维
汪心雨
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汪心雨(2002.12-)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本科,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作出富含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阐释。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强化辩证思维的经典范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多重辩证思维。就其理论特质来看,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党性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就其人民主体来看,既揭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进而强调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又暗含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进而强调人民群众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手段;就其发展要求来看,既要求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要求实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长远性目标。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辩证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此,该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学界的理论研究提供新视域。目前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其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新中国历任领导人关于人民的思想表达都是其思想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重大会议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阐述都是在扩展其理论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寻都是其践行之道。以上观点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整体考察得出的结论,但就该发展思想内在蕴含的辩证思维而言学界鲜有表达。故本文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从理论特质、人民主体、发展要求三个视角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的辩证思维展开探讨,希望为该思想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及丰富其理论内涵,对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彰显理论特质: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指导思想,它必然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带有鲜明的党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她提出的发展思想必然蕴含着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道路上须得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原则[[]],在进行理论创新的道路上须得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这一重大表述一方面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各项事业执政党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双重角色相契合,另一方面又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的党性和人民性这一双重理论特性提供现实依据。
(一)从思想萌发的历程窥见党性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与党性交相熔铸。
任何思想的萌发都来源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此之前,“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这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等一系列成功实践之上。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个中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不朽,根本宗旨不改,根本执政理念不变,这些共同支撑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
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决心和执行力在任何时期都不容置疑,“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频,持续滋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阐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此前中国共产党创业历程中磨砺出的党性,同时不断与新时代以来的政治实践相结合,在自身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将党性贯彻到底。
(二)从思想具体内容阐发窥见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典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现实的人”所阐发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贯彻人民性,最终形成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人民观,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操守,从人民的广泛实践中汲取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一重要论断精准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探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因谱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走向。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自然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中,展现在其理论阐发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的中国特色表达。在人民性的理论基因赋予中国共产党良好理论探索开端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勠力同心推动发展的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最终得以铸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特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生动诠释。早在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正式出台,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工作纲领;进入21世纪,两个为期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扶贫标准一再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产力持续发展基础上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领导人的脱贫志向,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国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中国共产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长线任务持续追踪脱贫现状,密切关注脱贫进度,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人民谱写脱贫攻坚胜利奠定基调,全国人民齐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期间涌现无数脱贫攻坚先进示范地区、先进示范个人,人民群众的历史机动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任务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自身执政党角色与继承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角色完美结合,相应地将双重角色赋予的党性和人民性投射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上,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二、强调人民主体: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表明人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享有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显而易见地囊括以上观点,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一切环节的中心地位,兼顾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历史主体作用,并将理论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人民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依靠手段,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
(一)人民主体地位决定人民是发展的目的
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人民主体地位的文本性规定,而且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升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理念,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政治决心自建党之初就坚如磐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延续历届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政治传统,就“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认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演进齐头并进,在政治理念的层面上,中国共产党人颇具创新地将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作为衡量中国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正是因为人民独一无二的历史主体地位成就其为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突出发展要求:阶段性和长远性的辩证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的时代新要求,在厘清其整体理论特质、人民主体所具有的辩证思维的大前提下,实现什么样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怎样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理论旨归。同时由于发展自身具有条件性,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充分考虑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多方面发展现状,秉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内在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发展要求层面实现阶段性与长远性的辨证统一。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阶段性发展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发展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限定词为该发展思想奠定基调,同时也意味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从多个发展层面综合发力,其中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言而喻。结合人民对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期望和满足人民期望的现实条件,中国共产党针对发展要求进行目标拆分,首先提出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阶段性发展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落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依然决心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改善生活水平。随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策出台实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全面向好的喜人态势,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是当时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足,有些部门曾经出现过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情况,部分民众被经济浪潮裹挟。幸而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中国当下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意在从指导思想层面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长远性发展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这一重大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依据,中国共产党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要求上兼顾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实现阶段性发展与长远性发展的统一,这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征程上直观地表现为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命题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的辨证思维的现实导向
以上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特质、人民主体、发展要求三个方面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展开探讨,在坚持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转换研究视角得出些微薄见,同时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以下三点新思路。
(一)发展方向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理论特质规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实践的正确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绘就中国发展前景的指导思想,它所兼具的党性和人民性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自觉传承政党本色、为中国共产党自觉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特色给定前提框架,使得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要贯彻党性,发展全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到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建构者和实际践行者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全体党员必须做到“三个务必”。在不断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时代内涵的同时积累切实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的宝贵经验,锻造政党自身优势,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新征程上的伟大发展实践。九千多万共产党员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第一大党,每一位共产党员在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表现都对这个政治共同体产生影响。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对共产党员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而今七十余载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新质基础上同样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相似境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发展大势对全党提出坚持“三个务必”的新要求,以全体党员过硬的素质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保驾护航。
(二)发展路径要坚持人民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人民主体决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实践的根本路径选择。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已经理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的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遵循“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基本理念在新时代进行延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对人民主体与作用的清晰界定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提供具有科学可行性的发展路径。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要时刻对人民主体地位保持清醒认知,坚持人民是发展的目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进入新时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已经初具成效。党的二十大郑重地概括进入新时代的十年以来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第三件事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人民是发展主体这一事实的必然结果,执政期间要时刻牢记发展是为了人民才能成就百年伟业。
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过去、现在、将来,其中蕴含的党性与人民性、目的与手段、阶段性与长远性的辩证统一赋予理论应用经久不衰的指导价值。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然能正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在新征程上有方向、有路径、有战略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第27页.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