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壮乡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作者

覃翠云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中心幼儿园537100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壮乡非遗文化,是一项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富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举措。壮乡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智慧,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激发幼儿对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本文将探讨壮乡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分析融合的意义和方法,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壮乡非遗文化;幼儿园课程;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格外重要,而幼儿正是传承者的重要群体。因此,将壮乡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壮乡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现状分析

当前,壮乡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现状存在着一些积极趋势和挑战。从积极方面看,部分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中已经尝试融入一些与壮乡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歌唱、手工制作、传统游戏等形式,向幼儿传授一些基础的非遗文化知识,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这种做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审美情感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然而,融合壮乡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由于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如何将其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幼儿园的各科目课程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一些幼儿园在师资队伍、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师资培训和专业支持。另外,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幼儿园非遗文化融合课程的实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与家长、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二、壮乡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与路径

(一)确立融合的根本目的和原则

确立壮乡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目的和原则,是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幼儿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重要一环。首先,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融入非遗文化,培养幼儿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旨在通过非遗文化教育,促进幼儿的审美情感、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一根本目的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明确融合的原则。

在融入幼儿园课程时,需要尊重非遗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思想精髓,确保内容的纯正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畸变。以儿童为中心,因材施教是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原则之一。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及成长需求,以幼儿为出发点,巧妙设计非遗文化融合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潜移默化地接受非遗文化的渗透和熏陶。此外,融合教学的多元性也是原则之一,除了课堂内容的融合,还应充分利用游戏、手工制作、亲子活动等形式,让非遗文化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达到“融于生活,乐在其中”的效果。

(二)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各科目教学

非遗文化的融入不仅仅停留在特定的课程之中,更应当贯穿于幼儿园各科目的教学中,以达到全面的教育效果。在语言和文学方面,可以通过儿歌、童谣等形式,将壮乡非遗文化的语言和民俗传统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壮族特色的童谣进行朗诵,或者编排具有非遗文化背景的小故事,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可以通过非遗文化的数字符号和自然观察等方式,让幼儿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中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可以结合传统游戏或民间故事,设计数学游戏或科学实验,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非遗文化的奥妙。在艺术和手工方面,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等,或者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的美景,进行素描或绘画,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社会和生活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让幼儿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俗。

(三)幼儿园教师角色与培训

幼儿园教师在非遗文化融入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传承的引导者和孩子们学习之路上的陪伴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具备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跨学科的能力。针对非遗文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包括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技艺、民俗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让教师对非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方法的应用,帮助教师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的非遗文化教学活动。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跨学科课程设计等方式,让教师掌握将非遗文化融入各科目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在教学中的热情和创造力。

(四)家庭、社会多方合作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的地方,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位文化传承者和引导者。家庭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活动、参与非遗传统节日、一起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激发孩子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社会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传统工艺体验馆等文化场馆,可以为幼儿提供实地参观、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同时,社会还包括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他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专业指导和教育支持,促进幼儿深入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此外,学校作为幼儿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也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紧密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讲学、组织文化艺术展示等形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家庭建立紧密联系,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幼儿的文化传承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在壮乡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探讨中,我们不仅窥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意识到了融合带来的教育价值。壮乡非遗文化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还能够拓展幼儿的视野,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双,江文杰.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研究[J].戏剧之家,2023,(27):103-107.

[2]徐菁菁.开发园本课程,传承非遗文化[J].留学,2023,(15):53-55.

[3]唐璇,牛晟.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索[J].天南,2023,(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