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策略研究
王鹏 张峰枫 赵妍妍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邮编:261000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课题《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ZC079
摘要: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体教融合的必然要求,但当前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高,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均衡、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健康管理成效。
关键词:体教融合;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策略
引言:在体教融合的战略指引下,学校体育不再局限于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而是上升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高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实现学校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体教融合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导向影响,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体育与教育“两张皮”问题突出。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20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意见》提出,要推动体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将体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这标志着体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而是升华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在学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从个人发展来看,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质健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影响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指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增强体质,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国家发展来看,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身心健康的国民,方能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持久旺盛的工作热情,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船劈波斩浪、奋勇前行。从社会文明来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乎社会文明进步,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三)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体教融合的必然要求
体教融合是党中央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将体育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学校综合改革,与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等工作统筹推进,不断提升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制机制,是落实体教融合要求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存在重竞技、轻教学,重成绩、轻过程等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够,学校党委行政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体育部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话语权不高,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不畅,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1]。
二、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山东省高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但从总体上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不容乐观。学生体质下降趋势仍未根本遏制,在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日益普遍,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山东省高校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足一小时的比例高达6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足三成。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山东省高校学生超重肥胖率、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较为薄弱,心肺功能欠佳,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文科类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低于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强于农村学生。
(二)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是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山东省高校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方面还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管理体制不顺,高校体育部门与教务、学工等部门沟通协调不够,缺乏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体育课程、组织体育活动等方面存在随意性。运行机制不畅,许多高校尚未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构,责权划分不清,工作职责不明,影响了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课外体育竞赛的情况缺乏科学考核,体质测试走过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体育场馆设施、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分散在不同部门,资源共享不足,效能发挥不充分[2]。
(三)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
管理意识和能力是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落地见效的关键,山东省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认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不愿在体育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忽视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不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老化,教学科研能力不强,对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适应性不够,学校体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体育管理人员多由非体育专业教师兼任,缺乏体育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在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系统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
(四)健康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体育资源是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山东省高校体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失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山东省高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低于教育部规定的3.5平方米的标准,许多高校体育场馆年久失修,器材设备陈旧,满足不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需求。体育经费投入不到位,高校体育经费投入大多未达到体育事业费拨款的1%,与学校教学、科研等经费相比差距明显,满足不了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开支。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省属重点高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体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等体育资源明显不足。
(五)健康管理实施成效有待加强
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落脚点。当前,山东省高校在健康管理实施层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体育项目设置单一,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不够,群体性、竞技性项目开展不足,难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体育教学内容更新相对滞后,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仍以传统的田径、球类等项目为主,时尚运动、健身休闲等新兴体育项目开设不足,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需求。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学校精神、体育精神挖掘不够,体育社团活力不足,体育赛事活动参与面不广,难以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社会体育资源融合不够,校企、校地合作不深入,社会优质体育资源引入不足,学生参与社会体育赛事、健身活动的机会较少,制约了学生运动爱好的培养[3]。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策略
(一)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根本保障。健全管理组织,成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学工、总务、体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谋划学校体育工作,健全定期会商、联动协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将体育课学分、课外锻炼情况记入学籍档案,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办法,将测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明确体育部门牵头负责,教务、学工等部门分工协作,制定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职称晋升等倾斜政策,加强教育管理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复合型管理队伍。
(二)构建“大健康”管理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
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是新时代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必然选择。搭建“大健康”数据管理平台,依托山东省智慧校园建设,搭建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体检、体测等健康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形成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体质健康大数据库。开发智能可穿戴产品,鼓励校企合作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智能手环、体脂秤等可穿戴设备,通过数据传输实现学生运动、睡眠、饮食等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建设体质健康评估系统,嵌入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多维度评估,形成学生个人健康报告,针对体质薄弱学生,及时预警提示,分类施策,提供个性化运动健康服务[4]。
(三)探索“健康教练”管理模式,提供精准指导
“健康教练”是体教融合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创新举措。加强“健康教练”队伍建设,从体育教师、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中选拔一批服务意识强、专业能力过硬的骨干,通过理论培训、案例教学、实践锻炼等,使其掌握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处方等知识技能,成为学生健康行为的指导者、健康问题的解决者。建立学生运动健康档案,“健康教练”在前期对学生身体状况、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等深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运动健康电子档案,识别学生运动风险,评估运动效果,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指导。制定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针对每位学生的运动健康特点,制定阶段性、针对性的干预目标,科学设计训练内容、时间、强度,动态监测运动过程,及时反馈运动效果,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体质水平。
(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面对财政投入有限的现实,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拓宽体育资源投入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对接体育、卫健等政府部门,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倾斜,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计划,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体育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赛事活动组织、体育培训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吸引社会捐赠。面向校友、企业家等成功人士,开展体育设施冠名、助学金设立等形式的捐赠活动,多渠道筹措体育发展资金,创新运营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及其周边空间,开发体育培训、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探索学校体育场馆的多元化经营之路,实现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社会化利用,要建立规范的投入使用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体育经费预算,落实经费使用责任制,确保资金投入规范、安全、高效[5]。
(五)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动态分析管理成效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估机制,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制定监测评估方案,成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估工作组,制定科学规范的监测内容、方法和标准,明确监测频次、信息反馈机制等,确保监测评估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开展常态化监测,在每学年初、学年末开展全覆盖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时发现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在学期中开展随机抽测,动态掌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加强分析评估,综合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形成年度、学期监测分析报告,对监测中发现的共性、个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体教融合、健康管理的决策实施提供参考,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将体质健康监测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学生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年度考核、绩效分配的重要参考。
结语
推进体教融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当前,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虽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快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新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春光,刘文轩,卢娟娟,等.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中心创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5):53-55.
[2] 彭文,刘俊民,黄建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研究[J].健与美, 2024(8):123-125.
[3] 崔力文,段丙政,甄子会,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24, 14(9):33-36.
[4] 王光阁.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困境与提升策略[J].武术研究, 2023, 8(4):119-122.
[5] 贠航,张哲,何佳佳,等.“体医”融合背景下商洛市普通高校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现状[J].科技风, 2024(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