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词术语藏语翻译方法探析

作者

加花拥洛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汉藏语言的词汇和术语互译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对汉藏翻译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这些词汇和术语的翻译标准一致且严谨,那么其翻译效果会大大提升。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发掘并运用藏语本身的表达方式、创建新的藏语词汇及术语名以及谨慎地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外来词汇这三种途径来优化汉语新词术语的藏语翻译技巧。

关键词:新词术语;藏译;翻译方法

引言

在新词术语的标准制定上,它被视为民族语言工作的基石,这对于学习及应用这些语言至关重要,同时也与少数族群准确理解并掌握党派路线策略、国家和法规密切相关,这是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藏文译本中的新词术语则是汉藏互译的关键环节,其质量也决定了整个翻译的结果。[1]从2008年开始,我国民族语言翻译部已经连续多年邀请来自全国各学科的权威人士参与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彝、壮七大语言的新词术语评审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互联网传媒等方面的最新词汇表述,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一、挖掘利用藏语固有表达形式

“挖”作为一种主要的手段在新词术语藏语翻译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运用。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从藏语内部发掘出既有的单词及独特的表述手法,这不但有助于对古代与现代语言的使用,也能够重新定义这些已存在的词汇,同时让翻译后的内容更符合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最终实现有效的交流互动。

1.1、挖掘利用藏语固有词汇

新创立和旧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之间做选择时,需要深入研究并有效地运用到原本就存在的藏族文字资源。比如“港督”, 它指的是来自英国的人担任过的职位——香港行政长官。通常来说这种类型的单词会用解释的方式来被解读出来,但是对于这些专有名称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简明扼要且易于记忆。尽管大家都同意把 “港” 的发音转化为 “ཀང་།”,但关于怎样去诠释 “督” 这个部分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有些人依据《汉藏对应辞书》中的 '总督' 一项内容 “བུའྲ་ཏུ (ལས་ཚན་ཞིག )”[2],而提议保持 "督"(ཏུའ )这个英文名字不变而将其读作 “ཀང་ཏུའ།”。而如果这样做了的话那么所有的两个中文都会变成纯拼写形式而不包含任何意义上的信息,这使得普通的藏语文者难以领悟其含义;所以针对这个问题人们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大辩论并且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员职称那里找到灵感 —— “སྦྱི་བྱབ།”,代表的意思就是 “总管”和像 “མངའ་རིས་སྤྱི་ཁྱབ།”(阿里总管)、“མདོ་སྤྱི།”(昌都总管)、“བྱང་སྦྱེ་”(那曲总管)、“གྲོ་སྦྱེ།”(亚东总管)等等这里面的“སྤྱི་ཁྱབ”或者说 “སྦྱེ”正是表示的就是一种管理的职责所在。基于此种情况之下我们将 “港督” 这句话定义成 “ཀང་ཕྱྱི།”,不单只符合实际也同时最大限度上使用到了本来的藏民族文化遗产元素。

1.2、探索并应用藏族经典中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新词术语翻泽过程中,既可以运用到藏语文本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即使用其特有的语言元素),也可以从古典文献里寻找新的表述方式来丰富理解与诠释能力。比如“产购储加销”“急难愁盼”,“理工农医”, “立改废释篡” 和“陆海天网” 这些短句都是由一连串动作或描述性的单词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观念群体。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去转写的话会使整个文字变得繁琐且缺乏精确度及清晰度的保证;同时也会导致对每个单个发声单元之间关系的模糊不清而引发误解的可能性增加。所以经过学者们的深入探讨后得出结论:应该充分应用于古老典籍里的 “མཁས་དང་མཁས་པ།”(贤正善)、“འཆད་རྩོད་རྩོམ་གསུམ་”(讲辩著作)这样的独特结构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其中,“གསུམ་”代表的是第三种情况或者说是三种不同的情况都具备了高水平的能力或是权威地位的意思。

二、创造藏语新词术语名称

2.1、慎重创造新词

谨慎创立新词汇指的是基于对新词汇含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的事物和它们的抽象功能、应用场景、视觉效果等方面的一个特性来创建一种全新的语言结构并为其命名。比如“儿字湾”被翻成“རྟ་རྨིག་མཚོ་ཁུག”(马蹄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儿字湾”是形容形似汉字“儿”状的海湾,比如说黄河儿字湾。“湾”这个词在藏语里也有它的同义词“ཆུ་ཁུག”(水湾),但是怎样把“儿字”处理好却是一个问题。如果用音译的话,那么译出的结果就难以让人理解;而如果是按照意义去翻译的话,那又因为藏语里面并没有与“儿字”相对应的说法。最后,决定通过“儿字”的外观特征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其比作“རྟ་རྨིག”(马蹄),然后再加上“མ”作为所属附带元素,这在藏语当中代表着行为或者事情的所有者。

2.2、充分体现词义

“对应于硬译和死译是翻译的一大弊端,但这却经常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难以禁止。”[3]以防止词汇间的机械式转换及可能出现的误解与错误,有必要在新生成的名词术语下创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近几年来频繁使用的“国之大者”等新词术语。“国”这个词在藏文中始终被翻译为“རྒྱལ་ཁབ་”(国家),“之”可以被解释为“རྒྱ”(的)。根据直观理解,“者”常用于描述人。起初遇到“国之大者”这一词时,有人自然将其解读为“རྒྱལ་ཁབ་ཀྱི་མི་སྣ་ཆེན་པོ”(国家的重要人物)或者“རྒྱལ་ཁབ་ཀྱི་ཚང་མ”(国家的精英),这种翻译甚至可以在某些报刊杂志中看到。如果按照此种理解去翻译,不但不能完全传达词义,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三、严格借用外来语

近些年来,在新词汇和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的外来词的使用情况,比如“ཧྥེང་ཆའོ་ཉམས་མྱོང"(枫桥经验)中的“ཧྥེང་ཆའོ"一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个词指的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西部的一个古代桥梁——“枫桥”,而“枫桥经验”则是对“小事情不在村里处理,大问题不在乡镇里处理,纠纷不要上升到上级部门,就在当地解决问题”的一种简洁描述。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如果把“桥”直接翻译成藏语“ཟམ་པ”的话,那么其意义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同时也会显得太过随意。所以决定采用更严谨的方式,即对“枫桥”采取音译法,将其称为“ཧྥེང་ཆའོ”,对于“经验”部分则选择意译法,称之为“ཉམས་མྱོང”,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最合适的。

五、结语

本文总结了汉藏语言新词术语翻译的关键策略,强调了在保持翻译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的同时,挖掘藏语固有表达、创新藏语词汇及谨慎借用外来语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分析藏语的语言资源和表达习惯,研究提出了三种主要途径:一是挖掘并利用藏语固有的词汇和独特表达方式,以增强翻译的地道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在保证词义单一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构建藏语新词术语,避免直译导致的误解;三是严格规范外来词的借用,结合音译和意译,确保翻译既保留原词特色又符合藏语表达习惯。

文献引用

[1]阿拉坦巴根·新词术语翻译简论[J].民族译,2009(2).

[2]民族出版社,汉藏对照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666.

[3]马生海,浅谈汉语新词术语的藏译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卓玛才让。试论藏族翻译理论《语合二卷》在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J].民族翻译,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