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地方高校助力盐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

作者

张锦坤

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本文对传承和发展盐城红色文化的背景及意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举例说明地方高校对盐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地方高校是主力军,它们在其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向新世纪青年传承盐城红色文化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沐浴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自发的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论述了地方高校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关键词:盐城红色文化,地方高校,传承与发展

Summary: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elaboration on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red culture of Yancheng. Meanwhile, it exemplifie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ncheng's red cultur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local universities serve as the main force, playing an indispensable role. They are the most crucial link in transmitting Yancheng's red culture to the youth of the new century, allowing students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influence of red culture and spontaneously carry on the red culture, forming a virtuous circle. 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in assis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Yancheng red culture, local universiti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正文:地方高校作为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指出,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助力盐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盐城红色文化的背景,以及传承发展盐城红色文化的意义

1.1盐城红色文化的背景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期间由广大人民,广大无产阶级战士和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创造的并且具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先进文化,那么盐城的红色文化的代表就是以铁军著称的新四军—铁军精神。

新四军全称“中国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它是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同意将南方8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为新四军。在之后几年内新四军快速发展,到了1940年底,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发展至接近9万人。但是在1941年1月1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次战役新四军牺牲7千余人,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遇害,经此一役,周恩来总理在《新华日报》上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太急!”的著名诗句。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新建立,并对个不读进行编组。从此,新四军的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这也是盐城红色文化开始大步发展的新阶段。

盐城的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而“铁军精神”就是盐城红色文化最重要的支柱,盐城红色文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在上海,南京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生,工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接受了党组织的委托,回乡传播马克思主义,让更多工人,农民了解,拥护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返乡,成为了盐城的红色文化之源。在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后,建立了中共中央中华局,领导了整个华中抗战,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以及积极开展局部反击,坚持了敌后抗战的使命,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任务。自此,盐城的红色文化中心地位就此建立。

1.2 传承发展盐城红色文化的意义

在进入21世纪,习近平主席创造性的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而红色文化它是在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凝练出来的一种先进文化,这种先进文化能够很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时也能推动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发挥它在每个历史时期的作用,让红色文化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红色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1]。在盐城这个拥有“铁军精神”的城市,对高校学生开展传播盐城红色文化的课程,能够更好的引领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能更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地方高校开展传承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低于外国的和平演变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盐城的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伟大,最纯洁的思想,在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二、地方高校在盐城红色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功能地

地方高校在传承盐城红色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阵地角色,它们肩负着为党培养忠诚接班人,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崇高使命。在这一进程中,地方高校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如生动有趣的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以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将盐城的红色文化精髓巧妙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这些举措不仅加深了高校学生对盐城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情感。

同时,地方高校还是盐城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盐城,这座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革命老区,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方高校凭借自身强大的研究资源和人才储备优势,对盐城这一革命圣地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盐城的红色文化、铁军精神等宝贵遗产得以重现辉煌,它们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弘扬。通过持续不断的挖掘与研究,地方高校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发展盐城红色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既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桥头堡,也是红色文化研究的生力军。未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将继续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时代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三、地方高校助力盐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

盐城地方高校对传播红色文化的实践探索主要是以打造红色文化课堂,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这三种途径。

3.1.打造红色文化课堂

盐城工学院等高校已经成功的将盐城红色文化融入进思政课堂,为了确保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顺利实施,盐城工学院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构建了包括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在内的生态系统。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宣讲团,奔赴二级学院开展“盐城四色文化”大学第一课系列讲座,有效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打造了学院服务全校师生的品牌。

“盐城工学院扎根于红色的盐阜大地,诞生在共和国建设的红色年代,是一所具有红色背景的学院。我们的创校校长是新四军老战士王金魁同志,我们的创校教师中有众多的新四军战士,他们奠定了盐工红色的血脉。”这是思政课教师王欢,在开学第一天为人文学院300多名新生讲授题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思政课。

3.2.举办红色文化活动

盐城地方高校经常性的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展出,演出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市民的兴趣,加深了盐城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2019年的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曾举办过“盐城工学院“十月红色寻迹”活动”,2023年人文学院开展“追溯铁军历史 传承革命信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3年材料学院开展“寻红色记忆,筑青春之梦”主题活动等等一些列活动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力求让每个盐城市市民都了解到盐城红色文化的魅力。

3.3.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盐城地方高校都在通过新媒体等方式来传播盐城红色文化,对于在高校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喜欢直观性、反馈性强、有感官冲击的信息传输模式,乐意通过手机接受和传播由多媒体加工融合的信息[4]。盐城各个高校都在创新自己的传播方式,它们会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红色文化,例如,盐城工学院学校官网会把所举办过的红色文化活动全部发布上去进行传播,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和红色文化有关的短视频,来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他们更容易的了红色文化,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四、地方高校助力盐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4.1.地方高校助力盐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挑战

首要挑战是在在校大学生大多为“00 后”,出生于互联网时代,身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加上价值观体系尚未定型,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面对纷繁的信息常陷入抉择混乱之中,存在政治意识淡化的现象,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关注不够[6]。此外,对于盐城红色文化,不少高校党务工作者认为内容过于简单,大部分内容适用于中小学课堂,而不是大学课堂,且党课讲解内容大多属于宏观理论,很少会有接地气的内容,导致学生对盐城红色文化认知不够,难以重视起来。

其次,地方高校对盐城红色文化宣力度不够,从传统的宣传方式来看,大学的宣传栏,广播,校报,校史馆等对盐城红色文化的宣传是少之又少的,宣传栏,广播,校报等选取的大多都是一些时事热点。从新媒体宣传来看,盐城各大高校党组织部,各二级学院和它们的公众号,虽然都有对盐城红色文化的宣传,但内容大多是一些实践活动,内容重复度高,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出于专业原因,会定期的讲解盐城的红色历史,革命人物介绍,红色景点推荐等文章,但是内容较为单一,吸引力不高,导致宣传力度有限。 基于以上这几点导致了学生对红色基因理解不深刻,传承力不足。

其次地方高校在助力盐城红色文化传承时,往往面临资金问题,导致了无法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红色文化宣传,在一份调查中问及“您学校校园中对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的力度怎样”问题时,调查显示52%的学生表示宣传力度一般,30%表示宣传力度很大,18%表示不了解或从未看见[6]。这也就表面了地方高校的资金短缺,与之相伴的还有人才匮乏,地方高校一般都会缺乏即懂红色文化又具备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了盐城红色文化无法很好的宣传。

4.2.地方高校加强盐城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

首要就是要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意识,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能被影响的群体,只有抓好了高校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制度自信,根本要求就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所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最有效的道路。首先需要高校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意识,统筹安排,将红色文化,尤其是本地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及其他活动[7]。

地方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校园内红色文化传播的资金投入,让红色文化活动更加新颖,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地方高校应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即懂红色文化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让这批专业人才教授政治理论课堂,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设置导入任务,创设教学情景,最后使传统,古板的政治理论课不在流于表面,而是深耕于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

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催生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为基础,以丰富的网络产品、网络信息等为学习内容,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主学习的一种虚拟课堂。地方高校可以加大对第三课堂的投资,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红色文化知识,各二级学院也都应完善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媒体方式,来开设盐城红色文化专栏,其中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都开展了党建宣传工作。

五、结语

地方高校在传播盐城红色文化当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桥梁,更是向新时代青年传递红色文化精髓、培养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的最关键一环。地方高校通过打造红色课堂,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推进,同时地方高校发掘盐城红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能借助高校育德树人的作用,更好地宣传党史校史。因此,地方高校也需要用更创新、更多样化的手段丰富校史的表达形式,为师生们提供更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环境[5]。

参考文献

[1]郭亮亮.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N].河南经济报,2024-10-29(009).

[2]王宇杰,肖陆军.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要求和路径[J].重庆行政,2024,25(04):100-102.

[3]秦洪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16.

[4]王久才,李林双,尚金舟.地方高校VR虚拟技术赋能东北抗联红色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显著优势和实现路向[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4,24(06):12-17.DOI:10.16792/j.cnki.1672-6758.2024.06.004.

[5]李杰,姜思洁.发掘地域性红色文化对于地方高校校史馆的重要性——以广西高校为例[J].兰台世界,2023,(S1):43-45.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23.S1.022.

[6]纪安玲,李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维度探究——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学理论,2021,(04):94-96.

[7]张美赞.地方高校如何借助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陕西关中地区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22-25.DOI:10.16681/j.cnki.wcqe.202224006.

[8]赵丹,苗迪.吉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5(06):47-51.DOI:10.16020/j.cnki.cn45-1302/z.2021.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