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养未来的数学家

作者

王紫莲

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 湖南 常德 415200

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着重强调学科融合以及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身为基础学科,面临着诸多问题,在传统教学里,数学大多时候和其他学科相脱节,学生很难把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而且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基于此,“做思共生”理念给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它符合新课标对于“实践与思维并重”的要求,又可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痛点,对于培养有综合能力、可适应未来发展的“潜在数学家”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迫切需要探索基于这个理念的教学策略。

一、做思共生理念内涵剖析

“做思共生”这一理念体现的是实践与思维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要点在于打破实践与思维相互割裂的状态,构建起一种相互滋养的动态平衡,其中“做”作为基础,主要指向技能操作以及问题解决等具体的实践活动,凭借这些实践可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对已有的认知进行验证,为“思”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 [1]。倘若缺失了“做”的支撑,那么“思”很容易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思”是“做”的升华,它涉及了反思、总结以及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依靠这些活动,可对行动的逻辑进行复盘,提炼出其中蕴含的规律,将零散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认知,以此来指导“做”的不断优化。“共生”是这一理念的灵魂所在,它着重强调实践与思维二者要同步交织、相互赋能,在“做”的过程中蕴含着“思”,这可让实践有明确的方向,而在“思”的过程中又能促进“做”,使得思维有具体的落点。这种“做思共生”的模式是个人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转变的有效路径,也是组织实现创新的关键逻辑。

二、做思共生理念导向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整合策略

围绕“做思共生”这一理念要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数学知识当作核心的锚点,把生活场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教授“图形面积”的时候可以融合美术学科的“图案设计”,让学生先去测量教材里几何图形的边长,在计算出面积之后,思考怎样利用这些图形拼贴出对称图案,然后再动手进行创作并且标注出各部分的面积,或者结合科学课的“植物生长”,记录植物高度的数据,用数学图表来整理数据并分析生长规律。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保证“做”有清晰明确的数学实践目标,“思”紧密围绕知识的关联逻辑,防止内容出现碎片化的情况,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的认知,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

(二)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活动设计要构建起“做—思—再做—再思” 的循环链条,同时还要强化跨学科融合,比如在教学 “百分数” 的时候可以设计 “校园义卖预算” 这个跨学科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商品的成本以及定价,这属于数学实践方面的 “做”,接着计算利润率,这是 “思”,然后结合语文的 “广告语创作”,用简洁的文字突出商品折扣,这是跨学科的 “做”,再思考语言表达对销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又是 “思”,还可融入美术的 “海报设计”,凭借图形、色彩来呈现价格信息,这是跨学科的 “做”,之后分析视觉效果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联,这是“再思”,最后模拟义卖并且统计收益,对比预算差异,这是 “再做”。活动设置了分层任务,基础层主要侧重于数据记录以及文案撰写,提高层主要侧重于利润优化以及设计思路创新,以此让学生在多学科实践当中积累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化数学应用能力[3]。

(三)教学评价创新策略

摒弃传统的纸笔评价模式,构建一种多元评价体系,这种体系强调“做思结合”,评价内容要包含“做”的过程以及“思”的成果。在“做”的方面,借助观察学生操作表现来评分,比如在跨学科活动里的数据测量准确性以及合作参与度,在“思”的方面,运用“思维日志”“成果解说”等形式,让学生讲述实践中数学知识的运用逻辑以及问题解决思路,像解释义卖定价的数学依据。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同伴以及学生自评,教师主要进行整体指导,同伴互评注重合作中的“做思配合度”,自评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实践与思维的不足之处,评价结果以“做思成长档案”展示,能直观体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实践能力与思维水平的发展路径[4]。

结语:

以“做思共生”理念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经过内涵剖析,清晰地明确了实践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借助三大策略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中内容整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活动设计激活了“做思”循环,评价创新完善了成长追踪,这一系列探索,帮助学生在多学科实践里深化数学认知,提升应用与思维能力,还为教师提供了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路径,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未来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策略的细节,促使“做思共生”理念更深入地融入教学,持续为培养有创新意识与综合素养的未来数学家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魏开花. 基于“做思共生”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11): 94-97.

[2] 郎宏坤 . “动思共生”的小学数学课堂:特征与范式 [J].教育研究与评论 , 2025, (03): 50-55.

[3] 谢光荣 . “做思共生”在小学数学项目学习中的应用 [J].天津教育 , 2025, (07): 119-121.

[4] 柳传韬 . 做思共生:小学数学跨学科深度学习教学研究——以“跑道中的学问”主题教学为例 [J]. 数学之友 , 2025, (02): 52-54+57 .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紫莲 (1999 年 09 月—)女,汉族,人,毕业于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

邮编:4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