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蕴与实践向度
杨彩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六安市 237012
一、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蕴
(一)生产要素创新配置
新质生产力的“新”突出体现在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提质升级而带来更加先进形态的生产力。其一是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劳动者作为“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能够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生产经验和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跃升速度和跃升规模。其二是劳动资料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机制主要是通过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更好结合起来,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要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其三是劳动对象和领域和途径不断扩展,从传统石化能源扩展到新能源,从原始材料扩展到现代新型材料,从物质形态劳动对象扩展到大数据、云计算等非物质形态劳动对象,由此衍生出各类新型生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组合、完善扩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不断激发新动能,积累发展新优势。
(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布局
新质生产力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塑传统产业,释放传统产业能量,孕育新兴产业,缔造现代产业体系,将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新质生产力利用新的技术创新和要素驱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和变革,促进传统产业的研发模式、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实现变革,使得传统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降低,经济增长质量大幅提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用技术和产品优势代替过去在国际竞争中的低价优势。新质生产力在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进行融合集群发展过程中,还将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催生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新型储能等,进而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大支撑。这些产业具有核心技术要求高、物质资源消耗低、市场竞争能力强等特征,能够助力克服中国制造业短板问题,塑造未来经济的方向和形态,成为发展的新增长极,进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减少外部冲击和威胁,为构筑国家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大动能。
二、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向度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首先,要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要提升创新要素聚集度,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可以引入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6]。“从 0 到 1”的颠覆性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土壤”,突破过去“市场换技术”的路径依赖,激发创新动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以系统创新为标杆,利用政策激励,加大对高新科技的支持引导力度,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流通,建立创新评价机制,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保障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的收益,激励企业从模仿走向创新,将跟随式技术进步转变为领先式技术进步。
其次,要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通要素供给与制度供给之间的壁垒,更好地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加强系统谋划,积极抢抓新科技革命正在酝酿突破的重大机遇,提高产业链整体效能,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涉及到需要长期高投入研究且具备关键性和独特性的技术体系,如基础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构架等,可以建立上游、中游、下游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新模式,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智力和资金投入者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激发社会经济活力、潜力的有效制度供给。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影响
首先,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基石。其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彰显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要求更加注重创新要素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而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组合和产业深度转型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态质,依靠的正是“创新”这一本质,是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在本质联系完成了逻辑整合。其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技术红利,优化经济结构,提升高素质劳动者比例。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的技术、理念和模式,带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也使得高端人才需求量增加,促使劳动力流向新兴行业,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次,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始终将人民群众置于自己理论与实践的中心。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是使人摆脱异化、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新质生产力依靠新要素和新技术,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时间,又能够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增加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智能感和幸福感。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着人民解放的价值旨归,契合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项目“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编号WX SK202410);
作者简介:杨彩(1995- ),女,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