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探讨

作者

李莉莉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230001

作者简介:

李莉莉(1985-08-09)女,汉族,安徽合肥,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必要性,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可促进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培养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外贸人才。

关键词: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全面发展

前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对外贸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起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该领域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育质量和育人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1】。而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文探讨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在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中,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其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关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关乎他们职业素养、道德观念及国际视野的塑造【2】。近年来,该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已然取得可喜的进展,诸如通过增设思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等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然而在深入剖析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专业课程思政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教师层面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虽已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力不从心。他们或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结合点;或是缺乏创新思维与教学方法,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的生硬嵌入,难以引发学生充分的共鸣与兴趣。这种情况下,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其次,学生层面的接受与内化程度不尽如人意。当代高职学生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开放,但同时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时,部分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内化的过程,导致德育精髓难以真正融入其价值观体系之中。此外,学生间的差异性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不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与反应各不相同,使得教学效果难以统一衡量。

最后,教学方法与案例的滞后性也成为一个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已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在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仍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案例,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无法有效应对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与个性化发展。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一)深度契合行业需求

对外贸易的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精通关税政策、国际贸易规则等专业知识,更需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在处理跨境贸易纠纷时,诚实守信、尊重合同的精神是维护企业形象和国家利益的关键。课程思政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二)强化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课程思政通过讲述中国外贸发展的辉煌历程、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3】。同时,通过模拟国际贸易谈判、研究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等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中国智慧,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课程思政引领下,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促进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更能深刻理解到自身行为对社会、对环境乃至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责任项目,如绿色贸易倡导、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紧密相连,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远见的国际经贸人才。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更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负责任的经贸形象,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等挑战层出不穷。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这些挑战。课程思政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分析、模拟危机应对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虚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如何理性分析形势、科学制定策略、有效化解冲突【4】。这种实战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驾护航。

三、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

(一)深化“党建+专业”融合模式,全方位提升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在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浪潮中,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进“党建+专业”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将其视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师素养的核心驱动力【5】。高职院校不仅要定期组织党建学习交流会,还需融入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例如,创新性地举办“党建+外贸案例研讨”活动,邀请行业内资深党员专家并结合外贸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党的政策导向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如此既可增强教师的党性修养,又能促进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同时,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师赴革命老区进行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革命历史,让教师们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进而在授课自然而然地融入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使之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灯塔。此外,“党员示范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设立具体的示范标准和激励机制,促使党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引领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的提升。

(二)精细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三讲三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在充分调研行业需求与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对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度剖析与精细化修订,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三讲三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作为核心特色【6】。通过“讲政治立场,立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通过“讲职业道德,立诚信品格”,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通过“讲社会责任,立担当精神”,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栋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三)精准制定课程标准,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在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进程中,精准制定并不断优化课程标准是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无缝对接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组织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标准修订小组,深入剖析每一门核心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确保思政元素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全过程【7】。具体而言,课程标准应明确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方式。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设计案例分析,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国际合作,同时坚守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在《报关实务》课程中,通过解读国家最新的进出口政策,强调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匠心独运设计教学单元,确保思政元素与课程章节无缝对接

为将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中,高职院校要求每位专业教师秉持匠心精神,精心策划每一个教学单元。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引导教师重视并挖掘章节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思政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理解思政内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估,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思政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思政育人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思政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职业体验【8】。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国际交流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促进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还能深刻体会到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例如,组织学生参与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与管理,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规则意识;通过参与国际展会、商务谈判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际交流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六)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科学评估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为全面、客观地评估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此涵盖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两个维度。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又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手段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则应注重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自我评价的综合运用。通过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提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贸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党建+专业”的深度融合模式、精细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单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的高素质外贸人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将会持续高速发展,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与机遇。高职院校应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应注重总结和分享改革经验,为其他专业乃至整个高职教育领域的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援越. 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3,11(6):75-80.

[2]陈仕榜.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以外贸类专业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7):205-208.

[3]林蔚,芮宝娟.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以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8):157-159.

[4]章蕾. 高职外贸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 科教文汇,2021(21):167-169.

[5] 朱小丽,刘秋民. 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研究[J]. 对外经贸,2023(6):62-65.

[6] 牟岚,刘岩,苗芳,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46-48.

[7] 周晓君. 职业素养导向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5):75-77.

[8] 陈建琼. 《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