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育策略
魏靖钊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前卫南坝中心学校 650100
摘要:本文从小学音乐学科学生鉴赏能力培育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困境,提出融合创新实践策略及多元评价保障机制。通过构建情境化教学环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活动,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终身音乐学习兴趣与能力人才,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能力;培育策略
引言:音乐鉴赏能力作为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更影响其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中,鉴赏教学往往陷入形式化困境,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与审美体验。本文立足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探究鉴赏能力培育困境,提出创新实践策略与保障机制,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学生终身音乐学习兴趣与能力。
一、小学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实际困境
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滞后、方法单一、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将鉴赏课程简化为音乐知识灌输或单纯欣赏活动,忽视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激发其内在兴趣与探究欲望。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深度参与感,导致鉴赏过程浅层化,难以形成真正音乐审美体验。教学内容选择上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教材曲目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鉴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多局限于教师讲解、学生听取模式,缺少互动体验环节,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多媒体资源应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评价标准与方法,难以客观反映学生鉴赏能力发展状况,导致教师难以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节,未能形成合力,限制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小学音乐鉴赏教学应突破传统束缚,创新实践路径,构建高效学习模式。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创设平等氛围,鼓励表达感受。优化教学内容时,选择符合认知水平且具时代气息作品,注重中外经典与通俗音乐合理搭配,拓展音乐视野。多元化教学方法应打破单向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感知音乐魅力。现代教育技术应充分利用,整合多媒体资源,创设沉浸式体验环境,通过声像结合激发感官体验,增强学习兴趣。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剧排演、民族音乐调研、创作尝试等,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构建跨学科模式,将音乐与语文、美术、历史融合,培养综合思维。加强家校社协同,组织社区音乐活动,带领参观音乐厅、博物馆,拓展课外体验,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茉莉花》教学为例,教师采取创新策略实施鉴赏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茉莉花相关资料,了解其文化背景等。课堂开始运用多媒体展示茉莉花生长环境,播放真实茉莉花香气录制音频,创设情境激发感官体验。接着从旋律特点入手,引导学生轻声哼唱,感受曲调优美婉转特点。教师结合传统绘画作品,展示茉莉花意境,引导学生谈论感受,实现音乐与美术跨学科融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演绎《茉莉花》,探索各种演奏方式表现效果。课程延伸阶段,组织民歌调研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采访老一辈民间艺人,录制、整理当地民歌,举办民歌分享会,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民歌艺术理解与鉴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科学评价机制是保障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持续发展关键。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应打破单一结果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全面反映发展状况。科学评价标准需根据身心发展特点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确立,包含音乐感知、理解分析、审美判断、情感体验等方面指标。创新评价方法时应灵活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捕捉学习过程中真实表现。评价主体应多元,鼓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参与,形成立体评价网络,避免片面性。评价应注重激励功能,肯定进步与成长,关注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习风格与表现方式,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建立成长档案袋,系统记录鉴赏能力发展轨迹,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活动参与、创作等内容,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完善反馈机制,及时传递评价信息,引导反思总结,促进自我调节,形成教学评价良性循环。
以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为例,实施多元评价保障机制。教师先建立综合评价标准,包括音乐基础知识理解、情感体验表达、创新思维展现、协作能力表现等维度。课堂中设计情感曲线图工具,引导学生绘制聆听过程中情感变化曲线,评估其音乐感知能力。组织小小音乐评论家活动,鼓励学生撰写对《让我们荡起双桨》简短评论,从旋律、节奏、情感等角度阐释感受,教师据此评估审美表达能力。创设音乐情境再现环节,让学生分组设计与歌曲主题相关表演,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表现等方式呈现对音乐理解,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培养审美判断力。引入电子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多次聆听感受变化,包括随堂笔记、创意绘画、改编创作等内容,形成长期跟踪评价。期末举办音乐鉴赏能力展示会,邀请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评价,从不同角度给予反馈。这种多元评价机制避免了单一分数评定局限性,全面客观反映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状况,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小学音乐学科中学生鉴赏能力培育既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又蕴含广阔发展空间。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小学音乐鉴赏教学困境,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未来音乐教师应深入探究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探索实践创新路径,构建开放包容音乐教育生态,培养具备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复合型人才,为推动音乐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敏.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琴童,2023,(18):99-101.
[2]武朦朦.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22):72-74.
[3]刘晓军.论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第二小学;,2022: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