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演融合”助力吉林文旅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思缇 张妍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本论文围绕“学演融合”助力吉林文旅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吉林文旅资源与表演专业现状的分析,阐述“学演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详细介绍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过程,包括对传统表演专业的反思、结合特色资源的实践、高校专业模式探究及借助高平台宣传等方面。探讨项目研究中的亮点、存在问题及反馈意见,展示预期成果与社会影响。旨在为吉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推动高校表演专业改革,实现文旅产业与表演专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学演融合;吉林文旅;表演专业;创新模式
一、引言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如吉林市的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北山、丰满松花湖等,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旅游文化演出在文旅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表演专业作为培养演艺人才的关键领域,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学演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为吉林文旅发展与表演专业建设带来新契机。本项目旨在深入研究“学演融合”对吉林文旅发展的作用,探索可行模式,推动双方协同发展。
二、“学演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吉林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吉林省文旅资源丰富,但旅游文化演出的发展仍有提升空间。当前,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期望通过文化演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例如,一些著名景点虽有演出,但在节目创新性、文化深度挖掘等方面存在不足。“学演融合”可创作更多高质量演出,吸引游客,提升文旅产业影响力。
(二)表演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
传统表演专业教学注重理论与技能传授,对实践教学和文化内涵培养重视不够。学生虽掌握专业技能,但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欠缺,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例如,毕业生在参与文旅演出时,可能因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深刻诠释角色内涵。“学演融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为文旅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学演融合”的可行性
“学”是指学生学 习专业技能,“演”是指社会舞台演绎【1】。吉林省高校众多,表演专业具备一定实力,为“学演融合”提供人才保障。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如《梦回乌拉》等项目。同时,高校与文旅企业合作意愿增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学演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学演结合”教学模式遵循了艺术教育规律, 符合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它打破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 学模式,强调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能力对应融入各教学环节,塑造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艺术表演多元化人才【2】。
三、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过程
(一)传统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1. 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还要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2.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引入项目式学习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结合吉林特色旅游资源的“学演融合”实践探索
1. 以大型历史表演舞剧《梦回乌拉》为例,该剧深入挖掘了满族文化和萨满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参演学生通过参与该剧的排练和演出,不仅提升了表演技能,还对地方特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从文化解读、角色塑造、舞台表演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参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学”与“演”的有机融合。
2. 积极拓展与文旅产业的合作,探索实景演出模式。通过与景区合作,将表演融入自然景观中,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例如,在松花湖景区策划以渔民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三)高校表演专业“学演融合”模式的创新构建与实践
1. 明确高校表演专业“学演融合”的教学目标,将培养适应文旅产业需求的复合型表演人才作为核心任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开设与文旅产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如旅游文化演艺策划、地方民俗表演研究等。
2.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演融合”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积极参与文旅项目实践,积累经验,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地方旅游节庆演出等,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借助国家艺术基金平台宣传吉林特色文旅产业
1. 以东北电力大学《中国赫哲族传统鱼皮衣与鱼皮配饰的传承与发展》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借助高平台展示吉林特色文化。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巡演,展示赫哲族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关注。
2. 分析此类项目对学生能力提升与吉林文旅宣传的双重作用,总结经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表演能力,还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同时为吉林文旅产业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五)项目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 第一阶段(2024年6月 - 9月):完成吉林省高校表演专业培养模式调研与吉林省文旅产业调研,收集资料,分析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 第二阶段(2024年10月 - 2025年2月):开展“学演融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3. 第三阶段(2025年3月 - 5月):总结课题成果,检验应用情况,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准备结题工作。
四、项目研究中的亮点、问题与反馈意见
(一)项目研究亮点
1. 创新研究视角,将表演专业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为文旅发展提供新路径。
2. 实践与理论并重,通过实际项目参与,形成可推广的育人新模式与理论体系。
3. 团队协作优势明显,成员分工明确,专业互补,共同推进项目研究。
(二)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与文旅产业合作存在不确定性,合作机会与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明确。
2. 项目经费预算有限,影响调研范围与研究深度,如外校考察、论文发表等方面受限。
(三)反馈意见与建议
1. 加强与文旅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如共同开发文旅产品、打造文化品牌等。
2. 优化经费管理,合理分配资金,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经费支持,如申请专项基金、寻求企业赞助等。
五、预期成果与社会影响
(一)预期成果形式
发表高质量相关论文,系统阐述“学演融合”助力吉林文旅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二)成果的社会效益
1. 推动吉林省高校表演特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拉动区域文旅经济增长,提升吉林文旅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高校表演专业培养模式。
(三)对文旅产业和表演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 为文旅产业提供创新发展模式与人才支持,促进文旅产业升级。
2. 引导表演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六、结论
本项目通过对“学演融合”助力吉林文旅发展的研究,探索了表演专业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演融合”模式在吉林文旅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文旅产业繁荣与表演专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滟莉.高职民乐团"创,教,学,演"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品鉴, 2023(24):180-182,186.
【2】赵雅琴.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学演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8(42):2.DOI:CNKI:SUN:KCJY.0.2018-4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