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多模态EEG-VR融合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康复系统设计与效果评估

作者

祝俭 杨栖 葛博 胡鑫煜 严佳欣

长沙市雨花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祝俭(2005.06—),女,汉,湖南省张家界人,长沙市雨花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社会工作专业,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多模态EEG-VR融合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康复系统,阐述其设计架构,包含硬件设备与软件算法。通过实验评估系统效果,结果显示该系统在改善青少年情绪障碍上效果积极,为青少年情绪障碍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多模态;EEG-VR融合;青少年情绪障碍;康复系统;效果评估

一、引言

青少年情绪障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其成长与发展。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等,传统治疗方式如药物和心理咨询存在局限。随着科技进步,多模态技术融合带来新契机。脑电图(EEG)能实时反映大脑电生理活动,虚拟现实(VR)技术可营造沉浸式治疗环境 ,基于多模态EEG-VR融合的康复系统有望开辟新治疗途径。

二、系统设计

2.1 硬件设备

1. EEG采集设备:选用高精度设备,有6个电极通道,覆盖国际标准10 - 20系统关键位置,能精准捕捉大脑神经电活动。采样率达240Hz,确保高分辨率数据采集,能精准反映大脑瞬间电生理变化。

2. VR设备:采用VR头戴式显示器,提供清晰视觉体验。120° - 140°大视场角,带来沉浸式感受。配备高精度动作追踪系统,实时捕捉头部和肢体动作,延迟低于15ms,保障交互流畅。

3. 数据传输与处理设备:用高性能计算机处理数据,配置i9处理器、1t内存和3060显卡,可快速处理EEG数据、运行VR场景。通过无线蓝牙或USB接口,实现EEG采集设备和VR设备与计算机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

2.2 软件算法

1. EEG信号处理算法:采集的EEG信号先经带通滤波器,去除50Hz工频干扰和高频噪声,保留0.5 - 30Hz有效频段,该频段与情绪紧密相关。再用独立成分分析(ICA)算法去除眼电、肌电伪迹,提升信号质量。采用功率谱估计计算不同频段(δ:0.5 - 3Hz、θ:4 - 7Hz、α:8 - 13Hz、β:14 - 30Hz)功率值,这些频段功率变化与情绪状态相关,比如α波功率降低可能与负面情绪有关。

2. 情绪识别算法:基于机器学习构建情绪识别模型,用支持向量机(SVM)作分类器,选取处理后的EEG特征如不同频段功率值、脑电微状态特征等作为输入。训练时,收集不同情绪状态下的EEG数据,优化SVM模型,调整核函数参数和惩罚因子,提高模型准确性和泛化能力,最终情绪识别模型准确率达96%以上。

3. VR场景交互算法:根据治疗需求设计多种VR场景,像放松自然场景(森林、海边等)、认知行为疗法场景(模拟社交互动、应对压力情境等)。

三、效果评估

3.1 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招募50名13 - 18岁情绪障碍(主要是焦虑症和抑郁症)青少年,均经专业心理评估确诊,排除其他严重身体和精神疾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

3.2 评估指标

1. 心理评估量表: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和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量化评估情绪状态。CDI有27个项目,从情绪、认知、行为等评估抑郁程度,得分越高抑郁越严重;MASC有39个项目,评估社交、分离、躯体焦虑等维度,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

2. EEG指标:分析EEG信号中与情绪相关的频段功率变化和脑电微状态特征。重点关注α波和β波功率,α波功率增加、β波功率降低通常与积极情绪相关。研究脑电微状态分布和持续时间变化,其变化可反映大脑功能改变。

3.3 实验结果

1. 心理评估量表结果:实验前,两组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p > 0.05)。第4周,实验组得分下降,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 > 0.05)。实验结束,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实验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情绪改善更明显。

2. EEG指标结果:实验前,两组EEG频段功率和脑电微状态特征无显著差异。脑电微状态方面,实验组积极情绪相关微状态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负面情绪相关微状态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证明康复系统对青少年大脑情绪相关电生理活动有积极调节作用。

四、结论

基于多模态EEG - VR融合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康复系统整合EEG和VR技术,实现对青少年情绪实时监测和个性化康复治疗。实验表明该系统在改善青少年情绪障碍上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抑郁和焦虑程度,调节大脑情绪相关电生理活动。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实验周期短等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