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两创”理念下大运河(河北段)运河号子的创新传承研究

作者

赵文昊 李泽芬

项目基金:2023年度河北省社科联课题《“两创”理念下大运河(河北段)运河号子的创新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230304004;2023年衡水学院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课题《文旅融合视域下大运河(河北段)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3FYZX05。

1、赵文昊,女,博士在读,衡水学院,音乐学专业,讲师,

2、李泽芬,女,学士,音乐教育,

在新时代,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承载千年文化的河流,具备着宝贵的文化传承价值。绵延的运河之水,滋养了世代群众,也衍生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而关于大运河的文化,最贴近老百姓生活日常,充分体现运河精神的文化内容,当属那曾经日夜盘旋在运河沿岸的船工号子。这是属于运河劳动人民的歌声,是运河劳动人民乐观、质朴、勤劳的品质与智慧的结晶。

很长一段时间,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下,大运河号子跟随昔日的纤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然而,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非遗文化的再次回归,运河号子也再一次的出现在大众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他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因而,河北省也要在“两创”理念的引导下,大力挖掘运河号子的人文价值,让更多的群众去了解运河号子,建立科学的传承机制,让运河号子再次响起来,并一直传承下去。

一、运河号子概述

(一)运河号子的艺术特点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时,即兴创作而成。歌曲的节奏与劳动形式有关,运河号子起源于运河船工的劳动。船工从事拉纤等重体力劳动时,为了使劲儿,也为了保持团体之间的协作,统一步调,于是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作下,以吆喝、呼号作为主要节奏特色的号子便应运而生。随后又发展成为有歌词和曲调的歌曲形式,并被广为传唱。流传于大运河的船工号子主要从纤夫们的日常劳作中发展而成,根据纤夫的动作先后进行排列,如起锚、摇橹、撑蒿、绞关、扬帆、降帆、拉纤等,各个劳作环节都有相应的号子。号子的演唱形式有众人齐唱,有的是“号头”领唱,其他人来和的形式。

运河号子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船工在劳动时保持步调一致,省时省力,所以运河船工号子的唱词大多是衬词,表示呼喊、吆喝。据统计,主要有嗨、嘿、呦、喂、呃、啊、嗬、喽、耶、哦等30多种,这些词会重复出现,配合号头的节奏,腔调的形成与劳动的强度有关。很多记载的运河号子,只有简单的一两句唱词,整首号子以衬词为主。也有一些号子以生活情境为主题,在描绘生活场景的同时,再附加衬词,来激发船工的兴趣,帮助劳动中的船工消除疲劳。还有的号子唱词围绕工作内容,如“打锚啦!外嗨,外嗨!”

(二)运河号子的人文色彩

大运河地处平原地区,河道平缓,水流缓慢,所以运河号子也与黄河等天然水域的号子风格有所不同。反而受河流经过的地方地理和人文特点的影响很大,当地的文化特点与运河流经地进行文化交汇融合,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号子。大运河(河北段)的运河号子风格清新明亮,铿锵有力,抒情性很强。很多号子描写了船工劳作时的状态,如“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哎嗨呦),一声号子一身胆(哎嗨呦)。”表达船工劳动的辛苦与生活的艰难,还有顽强不屈与困难斗争的豪迈情怀。大运河贯穿祖国南北大地,将不同地方的特产运送到各地,所以歌唱货物种类的号子应运而生。如《拉纤号》,以描绘船工劳动和地方物产为主要内容。“栽下膀子探下腰,背紧纤绳放平脚。咳呀哈嗨!”、“临清州里装胶枣,杭州码头装大米。”

二、运河号子的创新传承策略

(一)保护运河号子生态环境

京杭大运河是旷世工程,流通上千年,沿岸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现象,号子就是其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一旦失传,将是重大损失。运河是船工号子产生的基础,更赋予了它创作的灵魂和发展的生命力。如今,运河号子面临消失的窘境,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有密切关系,所以运河号子的保护要首先从生态环境着手,守住船工号子的成长根基。如运河所流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当下的大运河进行修缮、回复水体功能,确保大运河的水质,对运河沿岸的环境进行美化,相关的配套设施予以完善,恢复和重建运河沿岸的文化环境。近些年,各地纷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运河文化的倡议,全力改善运河环境,并将船工号子的传承工作推上日程。如河北故城县运河风情公园,不仅植树种花,改善水质环境,修建了供民众休闲的自然公园,公园中还树立船工雕像,并将号子曲谱雕刻在石头上进行展览。

(二)建立有效传承机制

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模式的改变,决定了运河船工号子无法像过去那样依托民众口传心授、自发传承,而是需要政府相关智能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通过宣传和推广,对地方文化产生导向作用,从而推动运河号子的传承与发展。运河号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需要教育推广过程,在相关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让运河号子在社区和校园内“活”起来,让老百姓和学生们接触、了解、喜欢它,然后推动传承。特别是学校教育,政府相关部门要将运河号子传承人请进校园,学校开设相关普及课程,使得运河号子在校园内获得生根发芽的机会,保证船工号子这种运河文化不会被人遗忘、失传。这样不仅能够保障运河号子的传承后继有人,还能够为船工号子的传承人提供就业机会,改变“学习大运河船工号子没有经济收入”的社会现状。随着运河号子的传承和发展,为学习运河号子的人群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相关机制的成熟也为运河号子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市场,能够留住年轻的学习者,让爱好运河号子的人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在社会层面上,动态的保护机制下,运河号子能够不断焕发出生机。

(三)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在多媒体时代,文化文艺项目的宣传方式也需要改变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宣传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进行宣传,尽最大可能的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接触到船工号子。地方政府部门要利用好一些门户宣传平台,如,当前地方上都有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宣传账号,还有广播、报纸、电视等,要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多方面宣传。这样普通大众就能够看到更多运河号子相关的内容,看到的越多,了解越深入,号子这种音乐形式也会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所喜欢。2023年11月底,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双争’有我”河北群众文化赛事大篷车第六站来到泊头市人民公园,运河之声合唱艺术团表演了《沧州运河号子》,吴玉成领唱,全体演员共同高歌船工号子,“呦嗬,呦嗨……”,在十位舞蹈演员的伴舞下,号子声响彻泊头人民公园,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呼。此次表演的《沧州运河号子》是重新填词,经过改编的,首尾采用呐喊式散板,中间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再现了运河纤夫的劳动场景。通过公开表演的形式,在民众中很好地宣传了沧州运河号子。

结论

总而言之,大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传承,是“活”着的运河历史文化见证。运河号子作为具有显著运河文化特点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需要被继承和发扬。近些年,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运河号子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道路。在河北区域的大运河沿岸,运河号子开始以各种崭新面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为运河沿岸的城市建设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韵味,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运河号子,使运河号子的传承踏上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