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古筝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汪子妍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一、引言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形制构造、曲目创作到演奏技法,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对于我国传统音乐而言,“韵”是最高的形态,其也能够将传统音乐的精髓很好的体现出来。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乐器,推动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 [1]。而中学阶段又是学生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古筝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融合,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落实美育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古筝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文化与古筝艺术的关系

古筝在中国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个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情怀。自古以来,古筝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这些象征既在音乐中得以体现,又广泛渗透于文学、艺术乃至民俗等文化层面,成为传达中华儿女情感与心灵世界的重要媒介 [2]。古筝曲目创作常常取材于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如《渔舟唱晚》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汉宫秋月》则蕴含着古代宫女的哀怨情思,这些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演奏技法中的“吟”“揉”“按”“滑”等,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审美特质。

(二)现代美育的内涵与目标

现代美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它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二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从可行性来看,古筝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美育的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过程。从必要性角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同时,也能为现代美育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美育的品质和效果。

三、中学古筝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部分开设古筝课程的中学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目前中学古筝教学大多侧重于演奏技巧的训练,以通过艺术考级为主要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对古筝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讲解较少,学生对古筝背后的历史文化、曲目创作背景了解有限;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元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以演奏水平为考核标准,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理解和审美素养的评价。

(二)存在问题

1. 教学内容割裂:传统文化知识与古筝演奏技巧教学相分离,学生只学会弹奏曲目,却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导致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2. 教学方法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3. 实践活动缺乏文化深度:虽然部分学校会组织古筝表演等实践活动,但活动内容多注重表演形式,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展现,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文化传承和美育中的作用。4.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中学古筝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难以将传统文化与古筝教学有效融合,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中学古筝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计,整合教学内容

1. 构建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古筝课程中,将传统文化知识如古筝历史、音乐文化、曲目创作背景等与演奏技巧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曲目《战台风》时,引入码头工人抗击台风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乐曲情感。2. 开发特色校本教材: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古筝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不仅涵盖基础演奏技法,还应融入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如古筝诗词、传统音乐理论等,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融合效果

1.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筝曲目相关的文化情境,如播放与曲目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诗词朗诵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增强对乐曲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古筝曲目分析、文化研究和演奏排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和古筝艺术的理解。3.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三)丰富实践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1. 举办主题音乐会:定期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古筝音乐会,如“诗词中的古筝”“传统节日古筝专场”等,让学生在演奏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2. 开展文化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古筝制作工坊、博物馆,了解古筝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邀请非遗传承人或古筝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认同感。3. 鼓励创新创作: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古筝曲目创作或改编,如将经典诗词、民间故事等改编成古筝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四)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养

1. 开展专业培训:学校定期组织古筝教师参加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古筝文化、美学理论、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2.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搭建校内和校际的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古筝教师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自然地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在古筝教学当中,帮助学生从古筝课程里感受美和创造美[3]。

五、结论

在中学古筝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融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审美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活动和加强师资培养等融合路径,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让学生在学习古筝演奏技巧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艺术魅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协同发展。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完善融合路径,推动中学古筝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和美育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天航 . 古筝演奏中传统作韵技巧的运用体现 [J]. 戏剧之 家 ,2018,(23):52+89.

[2]张竞怡.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审美差异及文化表征——以古筝、古琴为例 [J]. 黑河学院学报 ,2025,16(03):160-163.

[3] 刘彦彤 .“三全育人”视域下音乐审美教育建设——以古筝教学为例 [J]. 大观 ( 论坛 ),2022,(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