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感表达与逻辑构建的融合策略申南
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五中学
1 核心概念界定与融合价值
情感表达是指在写作中真实呈现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感受、态度与体验,涵盖个人情绪、社会共情等,是作文感染力与人文温度的核心来源,其核心在于“真挚”,需依托具体情境与细节避免空洞抒情。逻辑构建则是对写作内容的有序组织,包括结构层次、论证顺序、因果关联等,是保证作文条理性与说服力的基础,其关键在于“严谨”,需通过合理的布局让内容环环相扣。融合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搭建情感与逻辑的互动桥梁,使情感表达以逻辑为骨架避免散乱,逻辑构建以情感为血肉避免生硬,最终实现二者相互支撑、协同增效的教学路径[1]。
1.2 融合价值
融合情感表达与逻辑构建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对学生而言,能打破“重情轻理”或“重理轻情”的思维局限,培养“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综合表达素养,为高中阶段复杂文体写作奠定基础。对教学实践而言,可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缺陷,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丰富写作教学方法体系。对课程目标而言,呼应了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助力实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的课标要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2]。
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感与逻辑失衡的表现及成因
2.1 失衡表现
初中语文写作中情感与逻辑失衡主要有三类表现:一是情感表达脱离逻辑,如记叙文仅凭强烈情绪堆砌,事件发展颠三倒四,情感转折缺乏铺垫;议论文论据与观点割裂,抒情句与论证过程脱节。二是逻辑压制情感,部分作文过度追求结构工整,如套用“总—分—总”模板却内容空洞,情感表达生硬刻板,缺乏个性温度。三是两者均薄弱,低质量作文常内容空洞、条理混乱,既无真挚情感打动读者,也无清晰逻辑支撑观点,沦为流水账或套话堆砌[3]。
2.2 成因分析
失衡根源在于教学理念、方法与评价的偏差。理念上,教师常将情感与逻辑视为对立关系,或侧重“自由抒情”忽视结构训练,或强调“章法技巧”压抑个性表达。方法上,情感教学多依赖“感悟式写作”,缺乏逻辑梳理引导;逻辑教学则迷信“模板套用”,未结合情感体验。评价上,评分标准模糊,或重“情感真挚”轻“条理清晰”,或反之,且鲜少关注二者关联性,导致学生难把握平衡尺度,加剧写作失衡。
3 情感表达与逻辑构建的融合教学策略
3.1 素材积累:在生活观察中联结“情”与“理”
结合部编版教材中“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理念,引导学生建立“双线素材本”:左侧以时间、地点、事件细节等逻辑要素记录生活场景,如“放学后奶奶在校门口等待的站姿、手中保温杯的温度”;右侧标注对应的情感触发点,如“看到奶奶鬓角白发时的酸涩、接过温水时的暖意”。同步利用教材中的观察类习作单元(如七年级“记一次参观活动”),设计“情境观察课”:观察校园四季变化时,既按“春芽—夏茂—秋落—冬枯”的逻辑梳理物候特征,又记录“新芽萌发时的期待、落叶飘零时的怅然”等情感波动。通过这种“理性记录 + 感性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在素材积累阶段就形成“情由理生、理因情显”的意识,避免后期写作时情感与事实脱节。
3.2 立意构思:以核心主题统摄“情”与“理”
紧扣部编版教材中“立德树人”的导向,在立意阶段采用 “主题辐射法”:围绕单元核心主题(如八年级“亲情”“成长”),先引导学生发散情感维度,如“回忆母亲深夜缝补衣物时的感动、误解母亲唠叨时的愧疚”;再以逻辑线索串联情感,梳理“事件起因(误解)—发展(发现细节)—转折(愧疚)—结果(理解)”的脉络。结合教材中的范文(如《背影》),指导学生绘制“情理融合思维导图”:中心为主题“父爱的深沉”,分支分别为情感线索“不屑—不解—感动—怀念”和逻辑层次“车站送别(买橘子)—家境困顿(朱红橘子的珍贵)— 后来感悟(信中提及琐事)”,使情感变化有具体事件支撑,逻辑推进有情感温度浸润,确保立意既真挚动人又条理清晰。
3.3 结构布局:在篇章框架中融合“情”与“理”
依据部编版教材对不同文体结构的要求,分文体设计融合路径:记叙文借鉴《秋天的怀念》的“情感线索 + 时间逻辑”,如写 “难忘的瞬间”时,以“紧张—释然—自豪”的情感变化为明线,以“赛前准备—赛场失误—调整逆袭”的事件发展为暗线,让情感转折与情节推进相互呼应;议论文参考《敬业与乐业》的 “观点 + 情感化论证”,在“论证责任的重要性”时,既按“个人—社会—国家”的逻辑分层论述,又穿插“看到环卫工人冒雨清扫时的触动、听闻科研人员坚守岗位时的敬佩”等情感素材,避免论证生硬。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修改习作”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删改游离情感句、补充逻辑过渡句” 优化结构,使篇章既情感连贯又逻辑严谨。
结语
情感与逻辑是写作的双翼,二者的融合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然追求。立足部编版教材实践上述策略,能让学生在素材积累中联结“情”与“理”,在立意构思中统摄“情”与“理”,在结构布局中融合“情”与“理”。这不仅能破解当前“情理割裂”的教学困境,更能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协同发展的思维品质。未来教学中,需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关注二者的动态平衡,让学生在写作中既保有真情温度,又具备理性深度,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金灵 .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J].中学课程辅导 ,2025,(21):27-29.
[2] 吴春霞 . 初中生语文作文中的语言逻辑问题及教学对策研究 [D]. 重庆三峡学院 ,2025.
[3] 严科文 . 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成才之路 ,2024,(3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