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周科 郝海珺 肖洪峰 周婷 李展鹏 宋倩倩
四川轻化工大学
摘要:“红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强“红旅+”产业融合不仅是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要求,也是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对目前存在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明确阐述了相关对策,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红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古蔺县;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产业融合
一、“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一)国家政府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富起来[1]。可见国家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视,古蔺县作为红色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多样的乡镇,应当将发展的目光注重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的大方向上。古蔺县以利用自身红色文化优势,融合“红旅+”产业的发展路径,是符合目前政策走向、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农村产业升级需求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古蔺县为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所需要的发展模式。
(二)经济发展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化趋势,随着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破局方式,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深耕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同时以此衍生多层次的全新产业,例如古蔺县郎酒庄园,利用酒文化将当地自然资源联系起来,打造出全新的“旅游+生态”的发展模式。由此催化当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
(三)保护古蔺旅游资源
以高质量发展反哺环境保护,是“红旅+”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也会被人们关注到,利用产业融合所获利润,反向投入自然保护的项目中,使得乡村在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积极的绿色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红旅+”也会让大部分没有被重视的红旅资源得到关注和保护,促进我国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2]。
二、“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资源保护不足: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蔺县部分景区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到位的问题,如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措施不完善,导致资源受损。
开发不合理:古蔺部分地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存在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背离了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初衷,甚金出现了虚造历史场景、历史建筑及器物等现家,影响了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二)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融合模式单一:红色旅游景区内部和周边建筑风格割裂,建设规划不统一,没有整体性。因建设时期不同,景区内外建筑风格在视觉上不协条,没有使红色景区与景区周边建筑风格相融合,不利于形成一体化的红色旅游景区产业链[3]。当前,古蔺县,“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相对传统,主要集中在参观考察纪念场馆、生态观光、表演艺术等方面,缺之创新和多样性。这导致红色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家严重,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产业链条不完善: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闭环。这导致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控掘不够深入,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竟争力。
(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滞后,同质化严重
区位偏僻,基础建设欠缺:古蔺大部分红色景区位于偏远山村,距离县城较远,整体经济实力薄弱,交通发展较为落后,且该景区建设在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建设方面不健全,周围区域产业化水平低。
景区的开发和设计缺少科学性:古蔺县部分红色景区开发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各景点较为独立发展,未形成成熟、经典旅游路线,资源整合效果较差,区域融合度低,且特色模糊,服务产品单一。
三、“红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资源保护与管理,合理规划与开发
建立保护机制,明确古蔺县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区域、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并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实施和监督。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资源保护监督。
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古蔺县红色旅游资源的调研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确保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结合古蔺县的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红色研学旅行、生态观光游、民俗体验游等。
(二)产业融合模式,完善产业链条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进行全面延伸,提升游客体验,刺激游客二次消费”[4]。古蔺县的“红旅+”融合发展要加强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和线路。例如,开发长征红色文化主题民宿、太平渡红色文化体验农庄等项目。还可以与影视产业、文化产业等跨界合作,共同开发古蔺红色旅游资源。例如,拍摄四渡赤水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举办长征红色文化节庆活动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
“在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和服务软实力,已成为契合当前文旅消费市场的必然逻辑”[5]。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标识和指示系统,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并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提升旅游设施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OL].(2017-10-18)[2024.9.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551.htm
[2]李茂. “两色兼融与六维协同”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 (06): 125-126.
[3]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07):119-129.
[4]潘骏亚.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24,(15):30-33.
[5]黄志锋,黄海湛,尤萍娜.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科技和产业,2024,24(13):3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四川轻化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红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路径研讨——以泸州市古蔺县为例》(项目编号:2024106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