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任田华
南宁市新民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初中美术学科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聚焦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现状、探索实践方法、提出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一、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情况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地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将美术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整合。
以桂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创意纸雕”为例,教师将美术创作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优秀的纸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纸张在折叠、切割后产生的立体效果,体会材料转化带来的艺术魅力。在学习纸雕技法时,教师结合几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引导其运用数学思维设计作品结构。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力学平衡,这就需要运用物理知识,思考如何让作品既美观又稳固。引导学生在设计图案时,注重空间的层次感,运用明暗对比和虚实变化,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
(二)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教师专业素养的制约成为首要问题,大多数美术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局限,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较为有限,难以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评价机制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针对跨学科学习的专门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能力发展。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有效衡量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和创新能力。教师评价能力不足,对跨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单学科学习模式,部分学生对跨学科学习方式不够适应,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家长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和支持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家长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不够畅通,缺乏专门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影响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积极性。
二、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需深入把握跨学科教学的核心要素,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构建知识体系框架。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找准知识融合的切入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教学单元。
以桂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方寸石卯”一课为例,将篆刻艺术与书法、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古代印章实物,了解印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学习篆刻技法时,结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篆书的艺术美感,培养其对传统文字的审美能力。在实践环节,学生不仅要掌握印章的刻制技巧,还要学会选择适当的文字内容,这就需要运用语文知识,理解文字的内涵,选择富有寓意的字词。这种教学设计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学科融合教学的具体案例分析
在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书法与篆刻艺术的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这一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语文、历史等学科存在天然的联系。
以桂美版七年级上册“书画同源”一课为例,通过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源流关系,引导学生探索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课程导入时,展示甲骨文、陶器纹样等古代文物,让学生感受文字与图画的早期融合形态。通过分析这些实物,学生能够理解我国文字从图画演变而来的历程,感受汉字的象形特点。在学习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名家作品,如竹子写意画中线条的运用,山水画中笔墨的表现,让学生体会书法用笔与绘画技法的内在联系。在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毛笔创作,体验线条的变化与墨色的韵味。引导学生观察竹叶的形态,思考如何用书法的笔法来表现竹子的挺拔气节;观察山水的层次,思考如何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空间的深远。
三、优化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主题式教学为核心,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以桂美版七年级上册“吉祥剪纸”一课为例,将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数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剪纸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在学习剪纸图案时,结合对称、旋转等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剪纸造型的结构原理,引导其运用几何思维创作图案。在赏析剪纸作品时,结合历史文化知识,探讨不同图案的象征意义,如龙凤呈祥象征着祥和幸福,年年有余寄托着丰收富足的愿望。
(二)完善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体系
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从评价维度来看,应包含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三个层面,其中知识掌握重点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融会贯通能力,能力发展主要考察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素养提升则着重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在评价机制的运行层面,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实施流程和反馈机制。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详细的评价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体现跨学科融合的特点,既要关注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知识的整合应用。评价过程中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通过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形成科学的评价依据。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反馈评价信息,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对评价体系本身进行动态优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方案。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评价结果能够帮助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明确努力方向,调整学习策略。
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探索实践路径,提出创新策略,为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参考。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科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佳娴.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8):106-107.
[2] 石晓蓉. 浅析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J]. 新课程,2023(5):49-51.
[3] 曾荟静. 新课改形势下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思考[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1(11):1795-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