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健康工作的几点建议
褚巍伟
湖州市委党校吴兴分校 313000
摘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9亿人,占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1.34,吴兴区65岁占比约26%。与城镇相比,我区农村老龄健康工作相对问题比较突出,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目前属于短板。如何提升农村健康水平,助力共同富裕,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老龄化 农村健康 存在问题 意见建议
一、吴兴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根据全区2022年的居民健康体检结果显示,目前老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仍然是以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排在前位的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泌尿系统疾病等,除此之外胆囊炎、精神疾病、慢阻肺、冠心病等问题也比较严峻。每年通过体检发现异常结果急需转诊或可疑恶性肿瘤的占比约0.1%-0.2%。健康体检有助于疾病的防治,但参与率不高。以东林镇和八里店镇两个乡镇为例,发现两个乡镇每年愿意主动前来参加体检的老年人不足60%,后期医院经过多途径多渠道想办法才勉强达到老年人70%的体检率。
二、当前吴兴区农村健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健康意识不强烈。居民提早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健康体检参与度低,主要原因有:
一是文化程度不高。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没有自我价值了,不需要体检,特别是距离乡镇中心较远的村,大部分以空巢老人为主,思想较封闭,文化素养较低。还有一些老年人生怕查出问题,不敢体检,认为不体检就等于健康。
二是经济条件受限。部分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一旦查出问题可能无力负担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费用,所以宁愿不体检。
三是交通条件不便。虽然卫生院设立了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环境舒适,硬件设施齐全,但由于一些偏远自然村距离较远,也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老年人主动前来体检的意愿很低。
四是体验与信任不足。一些卫生院为了提高老年人体检率会开展下村流动体检,这就导致一些固定的先进医疗设备无法搬下去,而临时的体检点因布局不合理,体检现场环境嘈杂、人群拥挤、排队等候时间长等原因导致居民体验感差,体检到位率低。而体检医生又因为每天承担的体检工作量超负荷,无法为居民提供全面仔细的高质量检查,从而综合导致了体检结果可信度降低。
2.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整个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硬件和软件目前都还没有跟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大部分乡镇一个敬老院,而农村的老龄化远远大于城市,一个敬老院只能照顾部分五保护老人,对大多数农村老人而言很难享受到养老服务,所以现在大部分农村老人还是在家庭中养老。
二是家庭养老作用缺位。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城市安家立业,因为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都集中在城市,由于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在外打工赚钱,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父母常年难以得到照顾,基本上都成了留守老人。
三是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包括养老护理人员、康复师等。这导致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3.农村养老保障不充分。大部分65岁以上农民只有农保,没有其它保障,在负责完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婚丧嫁娶之后,手中余钱不多。有些年纪大的农民,只享受最低标准的农民养老金,日常开销不成问题,但是一遇到重大疾病、事故等问题,就无力招架,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改善农村健康工作的建议
在新时代新形式发展下,做好农村的健康工作需要两手抓,一手抓疾病预防,一手抓健康医养,具体建议如下:
1.部门联动,做好疾病预防。
一是明确部门分工。近几年,随着体检工作的逐步开展,政府的主体责任越来越弱化,很多地区都呈现出由医院组织,医院发动,医院检查的局面,这就容易造成医院开展体检的目的不纯粹的误解。所以要充分落实各村(社区)实施全民健康体检的主体责任。由村干部开展辖区体检对象的摸底登记、宣传动员、组织发动,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体检到位率。由卫生院医护人员负责具体体检业务,确保体检质量。
二是优化体检项目。据调查,根据省市区下发的体检文件部署,吴兴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体检项目基本满足了群众所需。且2022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区级自选项目HIV抗体检测、女性增癌胚抗原(CEA)检测、男性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每家基层医疗机构都具备环境舒适、布局合理的体检中心。那么在体检套餐,硬件设施均配备齐全的基础上则需要在体检流程上进行“做文章、下功夫”。如每年在体检工作启动前制定好好所有的体检日程安排,方便居民提早规划及自由选择。可实行体检预约制,保障体每日检人数和体检秩序。可运用排队叫号系统,减少居民排队等候时间。可开展“一站式全周期多部门联动”体检模式,形成体检“前”通知预约,体检“中”一站式体验,体检“后”多部门联动的数字化全周期闭环服务,增强居民的信任度。
三是畅通医疗服务。对一些交通不便的乡镇,政府要做好保障工作,如体检期间落实好从各村到本镇中心的公共交通全面覆盖,方便老年人出行。大规模集中体检结束后,针对全镇辖区内孤寡、高龄、空巢、残疾人,联合医联体集团把“舒心就医·健康直通车”开到百姓家门口,由上级专家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体检小组,打通体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让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同质化”的体检服务。
四是扩大“分类”保障。对低保人群、边缘人群和因病返贫高风险人群实行差异化救助政策,引导社会慈善机构、商业医疗保险等力量聚焦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新需求,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现医疗、医保协同发展,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2.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医养结合。
一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需求。要重视医疗养老服务的发展的重要性,建立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关怀模式,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养老机构可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在发展公共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要让更多的私人资本参与到其中,对于民间养老机构,要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加大民间机构参与的力度,使养老服务业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根据老年人生活习惯特点,建立新生态养老方式。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发展中医药康复服务;支持医务人员为居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增加医联体心血管、慢性病等专家定期下沉康养巡诊,为养老服务提供强力支撑;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区域医疗和养老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是提升社会供给能力。在目前阶段,社会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患各种疾病、发生残疾等情况的概率也大为增加。对此,应从长远出发,探索建设新形势的养老保险制度,让中老年人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多做打算,购买相应的养老服务保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保险行业推出符合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保险产品。同时,将养老服务及相关医疗康复项目计入医保覆盖范围内,为残疾、半残疾老年人的康复治疗服务提供相应保障。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从长远看应有计划地在本地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增设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进行免费定向培养,培养结束后把“新鲜血液”输送到各个养老院,破除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