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探索茂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以赤不苏镇为例

作者

何代美

茂县赤不苏镇人民政府 623203

摘要:茂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东西长116.62千米,南北宽93.73千米,高山林立,东部为中山地带,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峰海拔均在4000米左右,相对高度1500∽2500米。受地形及气候条件影响,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茂县;生态农业;发展途径;途径

前言

茂县辖区现有11个镇,“三个一亩”示范区位于赤不苏镇。“云上古羌寨,醉美赤不苏”,赤不苏镇位于茂县西北部,全镇9个行政村,共有农户2012户6855人,共有耕地面积8716亩。2022年以赤不苏河谷粮果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建成“三个一亩”示范基地3569.8亩,辐射带动全县“果树+粮食、果树+蔬菜”等种植模式达2万余亩。“三个一亩”的推广既能有效解决作物间用地竞争的矛盾,又保障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这一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作物间的不同性状做到优势互补,不仅实现多产高效,而且培肥地力,可持续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农业是赤不苏经镇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茂县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能进一步促进各层次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态农业的实施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还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而且也容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转基因食品的问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以上的现象,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与环保食品,从而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1.2 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生态农业采用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例如,使用有机肥料、轮作、绿肥和覆盖作物等,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能够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

2.1 一是聚焦产业调整,“政农并进”推进农村生态发展制度创新

要突出政策的系统性、全面性,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发挥政策合力作用。比如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发展战略、科技兴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新发展理念等,可以将这些政策结合在一起,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产业发展,打通乡村振兴“主动脉”。茂县在赤不苏镇成功试点推广“三个一亩”复种套种模式,探索实施“种养循环”新型农业模式、推动“果蔬套种”和“粮经复合种植”等高效种植经济模式。以“订单农业”助推产业调整,赤不苏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确定了以特色粮、特色果、特色蔬菜、优质肉为主的多种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园区”释放经济效益,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主动参与种养殖,形成了产业发展转型、产品提质换挡的良好发展局面,从而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最终形成“农业业+生态”的良好模式。要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宜居乡村。

2.2 改进培训机制促进区域生态农业均衡发展

有必要对基层的生态发展工作者进行培训。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户最亟待强化的是其对生态发展的认识,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靶向人才“引、育、用、留”,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在集体机构内,由主要干部、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拟聘请的专家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引导各个部门的工作,督促各个部门对农民的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明确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要了解农民实践的过程。

2.3 落实责任,形成较完善的监督问责体制

要在创新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计划中,每一位成员的责任与任务都得到了落实,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可以采取契约的形式,把生态开发的责任下放到基层,从而促使集体性组织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在创新农村生态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实践,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政府员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还要对生态发展创新体系的实施效果展开良好的监督,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监督问责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推动生态发展体系的创新,进而推动农村生态发展。

2.4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推进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茂县赤不苏镇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地加快优质品种的引种、推广,促进果品均衡供应。着力推进“品种优化”、“精准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四项新技术标准化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技术配套。并根据海拔高度和垂直自然气候变化,因地制宜的引进科技含量更高、适应性更强、产业链更长的果蔬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积极优质品种,采用新型种植模式和肥水一体化、果园园艺机械化、产品绿色化等新技术,坚持“果园变公园、果园变园艺”的种植理念,实现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与羌文化融合发展转型,大力推广运用多头高换、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种养循环、大棚栽培、碎枝还田等实用技术。

2.5跨区域跨界多方合作,创新生态发展体系

对乡村生态发展体制进行创新,强化乡村生态发展人员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向其他乡村学习,建立与企业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以政府投资为主、以社会投资为辅的多元化的资金投资体系。在此过程中,企业要起到引领作用,进行生态系统的创新。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资本的投资力度,使财政、货币政策更加合理。乡村生态发展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借鉴其它乡村的成功经验,实现乡村生态发展体制的创新。

结束语

强化生态农业,构建一个系统的生态农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希望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有效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卫欣.科技助力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 (16):7-8.

[2] 冯振龙.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途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