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朱德学习调查研究
黄佛剑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400000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他经常深入实际和基层调查研究。从1951年到1966年,他向党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业各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有98份报告是他亲自主持搞的。”朱德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但是他仍然坚持事必躬亲,将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重要方式,他是调查研究领域公认的楷模。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们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探索学习朱德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我们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掌握数据,坚持做到真实可靠、精确无误
了解一件事物,最基本最可靠的就是真实有效的数据,数据最好是精确的数字,这样才能更加精确的预判事物发展的走向,也就是我们要找到具体、详实的数据。调查研究一直是朱德工作的重要方法,为了结果的准确,工作方案顺利实施,他提出的对策都引用了非常多的数字,用数据说话,让报告有理有据,并且这些数据都是他在忙碌工作中抽空调研得来的结果。朱德认为,数字是对找到客观规律最好的依据,对于报告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朱德曾经说到:“有些同志就怕记数字,记数字就头痛。我偏偏要记,愈是复杂的数字,愈要记得清楚。”朱德对自己的要求,体现在他的每一份报告中,运用数据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抓住本质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朱德的调查研究关于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很多,在一篇关于中国地区发展桑蚕的调研报告中,他这样写到:“现在全国有柞林8666万亩,目前仅利用了1100万亩。如果在5年内利用率达到60%,就是5000万亩,最少可产茧500亿粒,相当于650万担。”每一个项目都用数字准确表达,直观的体现在报告当中,看着只是7个数字,饱含的确实日复一日的辛苦调研和计算。朱德的调研报告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指导实践,被中央采纳,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一组组精确的数据,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可靠,朱德经常采用访谈调查的方式取得数据。朱德自己作为访员,直接面对受访者,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受访者提出问题,认真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收集第一手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资料收集活动中,可以说是作为调查研究一项重要的手段。但是访谈法,也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可以随意变动的,只有遵循访谈法固有的法则,从前期准备到顺利进入,再到最后有效控制访谈完成,形成最终的访谈资料。在访谈的中间注意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把握技巧,更高效地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朱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联系将要调研的主题对象,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群众进行访谈聊天。
对于现在,我们的时代在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全面更准确的提前联系访谈对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调研,除了面对面的直接访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这避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调研范围,为数据的样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调查研究更具有普适应,不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环境。可以更好的服务更为广大的社会发展。
二、悉心观察,坚持做到发现问题、迎难而上
1952年,朱德到辽宁本溪考察煤矿生产情况,煤矿生产负责人给朱德介绍恢复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不仅是在会议室,朱德更是走到生产一线,根据生产负责人的情况汇报,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当下处于抗美援朝的背景下这样的艰难时期,给煤矿生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出煤炭生产中道路运输便利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于道路阻碍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帮助煤矿生产打通对外的道路,提供基础性保障。要求煤矿不仅注重经济生产,还要关注安全和质量问题,保障长效发展。7年后,朱德再一次到本溪调研,这一次,市委书记任志远向朱德简报汇报了本溪的情况,之后,朱德着重让本钢经理王文对本钢的情况介绍和矿务局党委书记赵沂川对于煤炭生产情况的汇报,并对他们的汇报进行了提问,仔细分析了钢铁和煤炭的生产情况。这次报告是在在会议室采取座谈的形式举行,这也是朱德调查研究方法之一,召开座谈,讨论分析调查对象具体情况。朱德在深入基层中,对于本钢发展的未来也是十分关心,朱德指出,要将钢铁生产部署提前做好谋划,在未来生产中,钢铁生产也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要注重炼焦煤的生产,鉴于我们国家的国情,炼焦煤的产量关系国家发展,是国家需要的能源,做好储备工作,打好基础,才能稳定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朱德到北京光华木材厂考察,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工厂,生产上有一定的问题,朱德了解情况后,亲自到工厂,寻找解决办法。调查中发现木材质量存在问题,由于工厂采用的是传统烟熏火烤,导致出现温湿度很难控制等等问题。木材的干燥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序,经过多方了解,咨询专业人士,终于发现德国有一种干燥室控制温湿度的仪器符合我们木材干燥要求。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经济被封锁,要想进口十分困难,并且资金也很紧缺。即使如此,朱德并未中断木材厂设备采购事宜,经过不断协调,最终成功进口仪器,解决了这个才建立不久的工厂的大难题。
在调查研究中,朱德认为自己看见的很重要,听见的也非常重要,人民群众的声音则是他调查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不流于形式,认认真真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深入群众,为人民群众解决他们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朱德调查研究深得人心的关键。用真实的数据给人民一个交代。朱德指出,作为党员干部,要知道自己是从人民群众中来,最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依靠,是一切生产发展向前的动力,我们只有把他们放在首位,凡是以人民为先,切实地为人民办实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持续发展。朱德深知国家发展要依靠经济的推动,但是人民群众更是经济的创造者,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发展才能跟好更快发展。因此,朱德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不管任何问题,都以人民的感受为第一位,解决好人民群众大大小小一切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末,朱德到一家花丝镶嵌厂考察,在那里,他发现,由于工厂搬迁的位置问题,职工生活非常麻烦。工作区和生活区相距甚远,职工平常需要到市区上班,结束后再返回郊区休息,大大增加了职工的生活成本,浪费了时间,非常不便。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朱德给厂领导分析该厂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职工的生活保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让职工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还可以缓解市区人口压力。在得到厂领导的支持后,朱德亲自联系政府部门,帮助该厂解决盖房问题。
三、实事求是,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因事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的基本思想方法。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规律,以事物的客观存在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朱德也曾表示,“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实事求是,了解事物的客观本质,不能融入太多的主观思想,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严重的后果。”朱德提出要求,由于中央的决策需要根据地方上的汇报进行调整,因此,地方上报给中央的报告应该是全面真实的,不能掺杂修饰的成分,好的坏的都要如实报告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如果不能客观报告,只报告好消息可能导致问题被扩大化,只报告坏消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因地制宜、因事施策”一直是朱德调查研究的基本遵循,也就是要求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的调查,将“看材料”“听汇报”“座谈会”“到现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得到详实有用的资料。
1960年2月至3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德到豫、陕、川、贵等地区考察,在这些地方,他发现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区位条件差,环境受地理环境限制,交通闭塞,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生活艰苦,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这里的很多农民看着都是枯瘦如柴。看到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人民生活艰苦,朱德立即与当地领导商讨解决方案,他认为山区经济落后受交通影响较大,应该想办法改善交通。在此基础上,也要努力挖掘本地区发展优势,利用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畜牧业,积极引导当地人民投入经济建设,发挥劳动优势。在此之后,朱德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份关于各个地区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报告。
1962年5月,在一次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会议中,朱德针对会议中“农民发展副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应该局限于农业,除了发展农业,副业也可以促进农民以不同的方式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还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帮助农民找到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朱德随即前往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市进行实地调查。最后,他完成了这份关于农民如何参与生产的报告。他提出,中央应该允许农民或私人开设和小店部,这不仅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方便了其他人的生活。
随后朱德到四川西昌生产队调研,他发现这里的人民生活也是极其艰苦,在他向中央递交的报告中,一组详实的数据向中央展现了生产队的艰难处境,他的报告中提到“这里的人民生活极其艰难,4月份平均每人仅有10斤口粮,5月份每人也仅有11. 4斤,在夏天插秧最忙的时候,一个劳动力也只能吃到16斤。”朱德经过实地调研,找到人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候问题,天气大旱导致粮食歉收,除此之外,地方政策不切合当地实际,对于农民开荒造田不能正确对待,阻碍农业发展,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久而久之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在新时代,调查研究要将实事求是摆在前面,切忌空想主义,必须在结合区域实际的前提下,跳出本职看问题,坚决抵制“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拍脑门决定”的主观主义,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了解调查对象的需求,找到问题所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为了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调查研究中,要时刻谨记自己的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讲求时效性,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第二就是要将调查研究的对象,做一个具体、彻底的分析,留心观察不起眼的小事,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思路,以小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问题从小处着手解决。第三点就是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自觉克服调查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其他影响调查进行的因素,提前做好预判,将风险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要善于探索方法,把灵活的思路作为调查研究的核心,不固守成规,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要做好长期调研在一处,频繁变动调研方法的准备,删繁就简,精选有用的材料,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毅品格。第四点就是要归纳总结,找到事物内部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共性,收集数据,将得到的信息与其他作对比,运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力求以点盖面,举一反三,不断推动事物的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基层,坚持做到不怕吃苦、为民办事
调查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有步骤有条不紊的开展计划,也需要调查研究者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走到调研第一线,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在实地调研中积累技巧,花时间花精力去深入分析。
作为一个做调查研究的人员,首先在自己心里要有一个基础建设,知道自己的身份,将“吃苦”精神挺在前面,深入基层,到一线去体会他们的艰辛。联系群众,了解人民的需求,感悟他们生活的不易。在了解基层条件艰辛的前提下,一往无前,在基层的舞台淬炼自身,成就自我。这不仅是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作为一个党员、一个社会工作者,成长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党员同志,一定要主动作为,融入基层,学好干事创业的本领,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新的征程上凝聚智慧与力量。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不经历困苦,难以迎来蜕变。“吃苦”是一种韧劲,就是要在艰苦卓绝的境地中坚持不懈。要想有所收获、成长,就必须走出舒适圈,勇于挑战自我,主动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提升。不安于现状,做一成不变的人;不坐享其成,做一个毫无生气的人;而是要将自己放到社会,放到基层,做一个有发言权、有凭有据,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定要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实践,经历一番磨砺,将肩上的责任扛起来,练就一身本领,以奋斗的精神开拓进取,在一个一个困难面前面不改色,突破困境,让吃苦成为提升自我的“助推器”,利用每一次吃苦的良机,成长为一个可以吃苦,可以到基层锻炼、调查研究的人。为调查研究奠定必要的前提条件。
只有将“吃苦”挺在前面,提升“吃苦”的境界,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以“吃苦”为荣,知道“吃苦”是为了成功,将其作为克服困难的支撑。到了基层,吃苦在所难免,为了获得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到“吃苦”的环境中,遇事不慌,不逃避问题,不避重就轻,勇于“挑重担”“扛大旗”,善于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不断尝试解决困难,只有吃更多的“苦”,才能驾轻就熟,不被困难所吓倒,最后找到技巧,迎刃而解。作为一名调查研究人员,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在有限的环境中找到普世的规律,用于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调研中,不能局限于调查研究对象,不能因为“吃苦”的环境限制,思想也收到限制,要敢于想象,敢于将“吃苦”的面积扩大,以求得更为有意义的思路和方法。
作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国,我们深刻懂得“一枝一叶总关情”,因此,要将“吃苦”作为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了解人民所需,就要到人民群众所在的基层一线,将自己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设身处地的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把自身融入他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们要在人民的事情上下足功夫,走进田间地头、房屋瓦舍、厂房工地等等民众所在的最多的地方,把调查研究扎根在基层大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一件件实事,为调查研究提供最真实的记录,让调查研究体现价值,让调查研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注意归纳总结,将工作做细,把各项举措固定下来,延续下去,让优良的传统和方法得到发扬,赢得群众的支持,为未来更大的挑战和发展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1958年,朱德到甘肃五泉山调研,途中他看到一块牌坊上刻着“高处何如低处好,下去还比上来难”,对此,朱德颇有感悟,他强调,作为党员干部,一定不能眼睛只是盯着高处,要到基层中去,了解真正的民情民意,才能更好的工作,做出成绩,实现人生的价值。战争时期,朱德率兵打仗,他都会先从各种途径了解敌方军事情况,不论战争大小,都会将地形弄清楚,分析敌我态势,做出对应的策略。到苏联,他也是将调查研究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他也到那里的农村做调研,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比中国的发展,从而提出更有效的发展方式。
朱德始终认为,基层是最能了解真实情况的重要方式,他坚持走基层,每到一个地方调研,不仅要召集党员干部,而且还积极呼吁农民和工人参加。为了鼓励基层人民讲真话讲实话,朱德要求大家随时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团结群众,经常与他们聊天,听取他们的想法建议,把工作做在平常,做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