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浅谈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融入策略

作者

吕春悦

常州市运河之星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构成了“节气”课程,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根植。在教育实践中,要把二十四节气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并把它融入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去。幼儿园应该根据区域和幼儿园的文化特点,将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父母资源进行整合,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气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入策略

1论述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通过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界的规律。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可以将不同的节气与相应的劳动内容联系起来,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其劳动意识。在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可以让幼儿亲手制作相应的手工制品、食品等,从而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合作、相互协作,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在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幼儿需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这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2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纳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春种秋收劳作中摸索出的自然规律,即从立春到大寒结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产物,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地人民逐渐形成了与当地文化特色相契合的节气文化,如今,二十四节气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即传承和弘扬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传承意识。

2.1树立劳动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中很重要的一个情感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个教育目标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教育来达成。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能起到加强幼儿与传统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激发幼儿对本土艺术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区域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增强幼儿与民间文化交流互动的有效载体。

例如,以当地陶艺为例,幼儿在亲手制作陶器的过程中,不仅身体与陶器艺术产生了互动,也加深了对陶器文化的了解与情感互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将本土节气课程融入幼儿劳动体验中,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点燃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如在立秋时节制作花灯、编制草绳、扎稻草人等。传统文化资源库的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幼儿还可以获得基础的艺术技能与艺术知识,享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过程。

2.2教师与幼儿共创节气情境

校园环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创设教育环境是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的学习中,环境创设氛围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一方面是显性环境的创设,主要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物化环境、材料投放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环境的创设,即无形的,能影响幼儿学习的心理环境。在显性环境创设中,如师引导幼儿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创设主题版面,将幼儿动手制作的“二十四节气”的图片粘贴在显而易见的地方。为了真切地感知四季的变化,师幼还可以在阳台创设“二十四节气之四季长廊”,生动地展示四季的更替。在隐形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和特点,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营造节气氛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二十四节气”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不断调整班级环境,并加入传统节日的典型习俗。如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在夏天的主题中增加幼儿操作体验活动,如包粽子、装饰龙舟等,也可以在布置环境时加入与端午节有关的装饰,营造节气氛围。

2.3设计适合幼儿的游戏

二十四节气不仅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蕴藏着丰富的适宜幼儿玩耍的游戏资源,如立春插花、谷雨捉虫、立夏斗蛋、霜降拾落叶等”。教师改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游戏,将劳动体验融入其中,设计出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幼儿通过最喜爱的游戏方式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幼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与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改编具有本土地域特色、与民俗习惯相关的节气游戏,使其符合游戏主体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如结合当地立夏节气“立夏尝鲜”活动,组织中、大班幼儿开展特色操作区活动:户外采摘当地时令山珍甜、苦笋、剥笋、切笋、凉拌笋、品尝笋……在系列体验中感受立夏节气传统民俗劳作的乐趣。二是根据已有的节气素材来创编节气游戏,使节气游戏体验更加丰富、更具地方特色。例如在寒露节气来临之时,根据落叶景象开展捡拾落叶、秋叶贴画的等实践活动。

2.4指导幼儿进行多种植活动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耕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在幼儿园劳作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引导幼儿开展多样化的种植活动,如种植花草、瓜果等植物,从而使幼儿在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形象化认知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动脑习惯,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清明或谷雨时节,教师在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后,可以在幼儿园的相应位置开辟一块地,开展农耕体验活动,组织幼儿尝试性地种植一些瓜果、花草植物,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合理分工,包含松土、播种、浇水等,同时还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引导幼儿对植物的变化进行全过程观察和记录,包含发芽、开花、结果等,并定期开展浇水、施肥、捉虫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植物成长的全过程,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劳动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使幼儿更加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促进良好品质的养成。

2.5探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内容要素

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素,尤其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特点,重点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内容元素,为幼儿创建熟悉的活动情境,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参与劳作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夏至时节鼓励幼儿对自己影子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对影子、太阳、节气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探究,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思考、探究、观察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十四节气”表现了人与自然独特的联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其中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天文学、农耕、时令、气候、物候等。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人类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在2016年正式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龄前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亲近大自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二十四节气”,教师可以生活中正在经历的节气为切入点,抓住生活中的契机,为幼儿普及节气知识和风俗习惯,从而加深幼儿对节气变化的感知,初步理解“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力日益显著,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相对弱化。因此,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从幼儿抓起,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代代延绵。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人。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需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长期合作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千百年来,节气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农业生产,还让人们在对自然的顺应中强健了身体、涵养了身心。幼儿园教育融入节气课程的开展对幼儿熟知自然规律、感受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燕雨,迟澄.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2,(35):117-119.

[2]刘俊.传承民俗文化流转四季智慧——浅谈“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实践[J].名师在线,2021,(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