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班主任推进家校合作的设计路径探析
卢锐东
东莞市东坑镇群英小学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双减”教育政策下,对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着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导致传统的家校合作交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传统的家访、家长会、座谈会等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已经与新时期小学教育实际不相符。本文结合传统小学家校合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家校合作;设计路径
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传统的家校合作活动中,教师与家长的地位定位不准确,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不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撑合力,导致家校合作的活动开展效果不佳。这就需要小学班主任发挥管理责任,结合当下的小学教育发展实际,有效推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为学生营造 “家庭+校园”的良好学习成长氛围。
一、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家校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家校合作活动一直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的合作优势,能够促进学生在校园和家庭两方面学习的质量提升。但是,传统的家校合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
(一)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定位不准确
在以往的小学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对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哪些辅助和帮助并不了解,导致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无法给自身在家校合作中有一个精准的定位。教师在开展家校合作中同样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在平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认为对于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责任已经转移给家长,导致学生在校园学习和家庭学习方面衔接不顺,出现学习活动的真空管理状态。家长和教师在家校活动中的定位不准确,会导致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管理中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漠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无法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二)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沟通不畅
在以往的小学家校合作活动开展中出现名存实亡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不畅,导致家长无法向小教师反映自己孩子在家庭学习生活的状态,教师也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过程,家长和教师在 “自己的”管理范围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片面指导和管理。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新型课后作业时,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在课后新型作业练习中无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陪伴,直接影响了新型作业练习效果,甚至一些新型有效的家庭作业无法正常地开展。总之,在家校合作活动开展中,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畅会影响合作效果,甚至会造成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化方向发展。
(三)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理念落后
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家校合作活动,不仅仅关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还应当包含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但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活动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理念落后,依然秉持着应试教育思维,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成绩上关注更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方面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家长和教师在这些方面秉持一个消极漠视的态度,给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更与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相违背。比如,在 “双减”的教育政策下,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领域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就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无法形成良好的合力状态,会影响 “双减”教育政策的实施,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学生的稳步持续性的发展提升。总之,在以往的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秉持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会影响家校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甚至给学生的综合性的提升带来一些阻碍。
二、新时期小学班主任推进家校合作的设计路径
(一)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在小学阶段,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交流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它是家校合作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在以往的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与教师都是采用面对面形式进行交流,基于家长和教师在时间上的偏差,双方见面的频次较少,时间较短,直接影响了家校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了保障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小学班主任应当充分结合当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实际,利用信息技术的通讯优势,拓展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途径,采用 “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方式,为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1]。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讯软件组建班级家长群,当学校、班级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一些信息和文件,可以及时通过家长群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任何困难或者任何需求时,也可以通过家长群与教师获得联系,并共同讨论学生的成长管理方案,以此给班主任和家长提供了便利的交流互动条件,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为了便利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通讯档案,在通讯档案中记录有关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家长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内容进行实时记录,为以后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参考,便于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以此提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这样,小学班主任充分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拓展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途径,有效解决了传统交流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开展共同学习活动,转变家校合作理念
针对在以往的小学家校合作过程中,以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片面地曲解了家校合作的目标和内容,给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效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新时期的家校合作模式下,班主任教师应当发挥学习带头的作用,组织开展多形式的 “家长+教师”的学习培训活动,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能力,转变家校合作活动的理念[2]。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邀请小学教育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来本班级内进行教育知识的讲座活动。在讲座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共处一堂,共同学习教育专家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让这些具有权威性的教育知识讲授活动来转变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思想理念。另外,班主任教师还可以呼吁家长和教师共同开展线上学习活动,利用手机APP、家长学习空间、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家长进行网上学习活动,让家长能够系统地掌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并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育管理方案。针对教师,班主任要带头学习 “双减”教育政策、素质教育改革政策等教育文件,让教师掌握新时期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和发展,鼓励教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广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总之,班主任教师组织开展多形式的 “家长+教师”的共同学习活动,能够有效转变家校合作的理念,拓展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范围和领域。
(三)创新家校合作形式,提升家校合作效果
在以往的小学家校合作开展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对家校合作的形式创新并不关注,往往采用座谈会、交流会等陈旧形式,将家长和教师的意见进行收集,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相对一致的教育管理方案。但是,这种单一的校企合作形式不仅影响家校合作的领域和范围,还会给家长带来消极被动的家校合作活动参与状态,让家校合作呈现形式化的发展趋势。在新时期的小学家校合作开展探索中,班主任应当有效拓展和创新家校合作形式,为家校合作的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撑[3]。例如,为了让家长能够充分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到每星期的班会活动中来,让家长成为班会的参与者,吸纳家长的班级管理意见。另外,在重要的节日到来之际,班主任和家长也应当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节日氛围,并且将节日庆祝与学生教育相结合,推动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良好效果。总之,班主任教师应当注重家校合作形式的创新,在班级管理、节日庆祝、课后延时服务、家庭作业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形式,充分凸显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四)建立平等合作关系,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在小学家校合作活动中,容易出现教师带着家长做或者教师要求家长如何做的情况,造成了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不平等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在新时期的小学家校合作开展中,班主任应当注重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例如,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方面的表现,教师应当秉持委婉、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学生要多赞扬,少批评,对于家长的行为要多讨论、少命令,从而与家长在学生的行为纠正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小学家校合作活动中,班主任教师应当以教学改革为方向,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根本,强化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营造融洽和谐的交流合作氛围,充分有效地发挥出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农村小学班主任实施家校合作方法的研究[J].新课程,2020(29):210.
[2]刘晓娜.家校合作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电脑校园,2020(10):5312-5313.
[3]石曼曼.在辩论中走向和谐共育——"到底听谁的"家校合作主题班会设计[J].中小学班主任,2021(13):18-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