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吴林瑞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尖山小学 746401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逐渐应用到小学教学。因此,在素质教育视域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情况进行细致调查,针对学困生学习问题逐项分析,完善学困生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实现学困生转化共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以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为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对学生进行疏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吗。同时,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科学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实现学困生成功转化奠定基础。
一、小学学困生造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影响
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忙于农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辅导。又因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学习工具,出现家庭教育缺失现象。此外,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缺乏父母关爱与陪伴,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督导和帮助,出现留守儿童现象。家庭教育缺失和留守儿童,导致学生存在学习困难。
(二)学校环境影响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来说较为匮乏,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源有限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导致学困生的出现。教育方式不当,在一些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缺乏针对性的辅导,有些学困生是由于之前的知识基础薄弱,无法跟上课堂进度而产生的。如果学校不能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弥补之前的知识漏洞,将会使他们在学习上越发困难。
(三)学生自身影响
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绩好坏持无所谓态度。这种消极地学习态度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毅力,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学困生虽然努力学习,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心理问题影响,有些学困生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
(一)组织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组织教学前,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以此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设计进阶性教学目标和层次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程教学,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同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启发式、趣味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此外,教师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可以在班级中实施分层教学,将学困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为加强学困生转化,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具有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将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融合为一,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增加学生学习自信,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如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学习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计划,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如情境教学法、课堂互动教学法、智慧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认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及时掌握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此外,教师给予学生适当评价,组织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可定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保持或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四、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疏导,给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对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加强学生有效学习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同时,家长和教师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加强有效交流,给予学更多的关爱和关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3]。因此,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保持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重新认识,体会学习对人生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和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这些方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体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魏群.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135-136.
[2]张永团.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1):100-102.
[3]辜锦雄.新时期小学学困生成因与以人为本的转化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8):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