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作者

毛桂花

云南省宣威市东山镇马场完小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是新课标下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分析了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问题探究优化的方法,以及成果反思的价值,以辅助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行成。

关键词:问题导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思想和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一、设计核心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是小学生接触和认识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主旨或核心主题,我们可以基于文章主旨或主题来设计核心问题,通过提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文章关键内容的聚焦和思考,然后从主线出发,借助于各条副线信息,辅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度探索。如,在阅读《爬山虎的脚》时,基于“爬山虎有脚”的核心主题,立足“细节观察”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从观察的视角出发,梳理文章的叙事逻辑,了解爬山虎依靠“脚”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大意,用思维导图来表示这个过程,并用尝试用图画将爬山虎的“脚”绘制出来,通过形象的图画,来感知文本描写的细致和精确,并辅助学生逻辑思维的构建。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接住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趣味性或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被问题吸引,从而更具探究意识和兴趣。例如,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经过八国联军破坏后的圆明园的惨状,让学生想象这座废墟之上曾经屹立着一座怎样辉煌的皇家园林。通过“以前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毁灭前圆明园的探索欲望,从而深度阅读文本,从文章中获取关键信息和各种细节性信息,以在脑海中重新建构起圆明园曾经的模样。

三、实现问题探究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展开深度的探索,能够调动独立的思维活动,深化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深刻的阅读理解效果。因此,问题只是“抛砖”,而目的却是“引玉”。所以,在问题之后如何展开探究、怎么进行探究、探究的成果如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是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逐步诱导学生达到理想的探究效果。例如,在阅读《纸的发明》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纸为什么能够被发明出来并被传承下来”,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发明创造的智慧,了解技术应用的本质。为了辅助学生探究,教师可以在过程中提醒学生,如引导学生对比过去的书写工具和纸张的差别,认识到纸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蔡伦造纸的原料,从而认识到技术发明与中国人能够充分利用自然产物之间的关系。经过指导,在辅助学生完成问题探究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思考、感悟地更深刻更多元,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

四、进行成果反思

历经了学习探究的整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定然获得了丰富的启发和收获,需要他们进行回顾、总结、反思,以充分吸收、内化这些学习成果,成为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技能,助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探究之后进行系统总结和成果反思,辅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吸收所学知识、掌握所学技能。针对小学语文阅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有效遏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和全面素质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重在于学生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独立地思考、分析、体验、感悟,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主旨、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获得独到的见解和启发,丰富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发挥阅读教学的育人效果。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我们尝试借助于“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深度的思考、独立的分析、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感悟,以构筑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语言知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宗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策略[J].教育界,2023(12):11-13.

[2]李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创新研究[J].吉林教育,2022(33):55-57.

[3]魏列春.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有效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4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