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跳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王珺
合肥高新区御湖上园幼儿园
摘要: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跳绳运动的娱乐性较强且健身价值较高,通过趣味多样的跳绳运动能够显著促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幼儿在积极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幼儿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析如何有效开展趣味跳绳,让幼儿得到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幼儿教育;跳绳运动;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在孩子启蒙成长的关键期,教师关注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认知有重要影响。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一切外来事物都充满好奇,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趣味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跳绳运动能够丰富幼儿课程教学,在寓教于乐的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锻炼幼儿身体素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和满足感,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一、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户外的游戏场地非常适合孩子奔跑、追逐,因此教师要能够给幼儿营造合适的情境,创设轻松的环境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跳绳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趣味情境,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练习,通过歌曲音乐的旋律增强跳绳的节奏感,让幼儿在直观听觉感受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在良好游戏情境中让幼儿发挥主体地位,实现跳绳运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让孩子们能够跟着节奏韵律进行跳跃,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们展示跳绳历史、跳绳游戏规则和具体示范动作,用通俗易懂的画面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地明白游戏玩法和规则。
二、创新游戏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
学前时期的儿童好奇心较强,活泼好动。传统的跳绳运动较为单一,孩子们在练习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针对跳绳运动对幼儿肢体协调、跳跃能力和反应能力的要求较高的情况,可以在设计活动时创新游戏内容,在趣味性的游戏内容拓展中调动孩子们的趣味性,让整个教育内容和形式得到丰富拓展,最终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在创新游戏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内容选择上的层次性,要能够做好游戏的改编和游戏难度的设计,并且在实践中创新玩法,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绳子的玩法,掌握相应的技能,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体验玩绳子的乐趣,还能够培育幼儿的创新创造力量。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到户外活动场地,然后让孩子们跟着教师口令做动作,同时循序渐进让孩子们通过连续的动作变化锻炼其身体协调性,让他们在跳跃动作练习时得到身体素质提升;为了锻炼儿童反应思考能力,还可以设计动作反做游戏,并且积极引导华子们参与各种趣味跳绳方法,让孩子们在趣味跳绳的过程中探讨跳绳玩法,最终积极参与到其中体悟其中乐趣。
三、融入德育契机,推进身心健康发展
趣味跳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成果,通过优化趣味跳绳运动,能够培育幼儿热爱运动和终身锻炼的精神,让幼儿在花样趣味跳绳运动中得到价值观的熏陶,最终充分展现幼儿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友爱互助,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带孩子们参与跳绳比赛,让他们自主组队、选择不同的对手和比赛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不断坚持,在此过程中融入德育要素渗透给儿童,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跳绳接力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儿童在耐力比赛中对接力的形式和动作要求进行变换,通过提升幼儿对跳绳运动的新鲜感,让他们始终热情融入到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意志力的锻炼;又如教师可以针对当前幼儿缺乏协作意识的现状,鼓励他们通过合作游戏培育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得到有效发展。
四、做好教育反思,及时调整运动游戏
在幼儿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我们理当充分尊重孩子们好奇心重、探索欲望强烈且注意力不易集中的个性特点,要能够“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去探寻体育运动教育点,不断检视和反思调整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孩子们积极发展,实现教学有效性。为了让他们持续对跳绳游戏产生兴趣,我还会定期就游戏玩法精心进行调整改变,将原有的规则打破并创新,通过改变玩法,孩子们再选择这个游戏时,就能够持续保持热情去玩,我针对选择这个游戏的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去降低游戏的难度或提升游戏的难度,积极和和孩子共同投入到游戏中引导他们,这样能够实现他们既有水平的发展,促使跳绳游戏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跳绳作为我们国家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体育运动,不仅简单容易学,还有很多的花样,能够延伸出很多教育要素,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创新游戏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融入德育契机,推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切入展开教育,由此提升幼儿参与积极性,促使幼儿体育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周煜.浅谈幼儿园跳绳活动的指导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10):84-85.
[2]于秀春.趣味跳绳 激励幼儿自主成长[J].教育家,2019(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