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方式
李敏
安徽省安庆工业学校 246004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千百万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蓝领”人才。然而在高就业率的情况下,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质量差也是中职生的教育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就成为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德、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它反映个人在身体、思想、心理、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在品质。“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中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备的基础涵养,“职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担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职业学校应与时俱进,回应时代的诉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推进“职业素养”教育。
1、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加强“职业素养”培育,促进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品质等方面协同提升,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为学生谋求长远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要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可见,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当下,追求“办学质量”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中心要务。随着社会分工渐趋“专业化”和“精细化”,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分析
1.从职业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建立“职业意识”。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走进中职学校的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从发展过程看,他们刚刚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缺乏社会认知,更少有人生阅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职业人、职业素养”尚未建立基本的“概念”,更谈不上树立“职业理想”、践行“职业精神”。基于此,在学生入学初期,应大力开展“职业体验”教育,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分析“职业、职业人”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身学习的“专业”清晰认知未来个人从事的“职业”所呈现的社会价值,形成较为强烈的“职业自豪感”。通过企业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下感知“职业人”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要求,并初步形成“职业精神”认知,为自觉开展“职业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2、从自我认知出发,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理想”。
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中考“落伍者”,其文化基础薄弱,综合认知能力普遍不足。将这些明显“先天不足”的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中职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破解之道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通过“优秀毕业生专题讲座”,在分享一个个成长的故事中使每一位中职学生真切感受到:中职学生也是人才,学中职同样拥有美好的未来。通过“劳模进校园、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在追寻其成功的足迹中使每一位中职学生深刻领悟到:成功都是自我奋斗出来的,其独特的“精神力量”是推动自身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源泉。
3、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导向功能”,强化“职业素养”的正向激励。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面向学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以及中华传统教育,引导每个学生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融为一体,在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要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职业体验等形式,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对劳动有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过程、劳动行为、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职业观。
4、充分发挥专业培养方案的“约束功能”,强化“职业素养”的全面落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呈现鲜明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基础,全面推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地。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校应当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始终致力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企业提供理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正轴.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20(9).
[2]钱平.依据“素质冰山理论”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21(2).
[3]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