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美育德育研究

作者

何义霞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罗城学校 414400

摘要:美育、德育是五育教育的两大核心组成成分,随着立德育人教育理念得提出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在智育的基础之上加强美育、德育逐渐发展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而言,加强美育和德育能够有效改善其失衡心理状态与行为举止,能够促进其健康积极审美观念与能力、正确价值观念和高尚道德品格与个性的塑造。因此,本文立足实现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素养提升目标,重点讨论立德育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美育与德育实践路径,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班主任管理;美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全面推进五育联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立德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教学新形势下初中德育与美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从落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理念滞后、内容单一、形式刻板、执行力度不足、学科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就需要学科教师树立德育与美育渗透学科教学的思维,不断尝试与优化。

一、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美育德育素材

学科教材是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开展智育、美育、德育育人活动所需素材的主要来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收录其中的散文、诗词、小说、古文言文、神话故事等,不仅能够带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丰富、语文应试能力的提高、人文情感内涵的熏陶,更能够通过文字美、文体美、韵律美、意境美等途径带给初中学生以强烈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语文教材文本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无论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是文章中人物的品格特征和道德修养,都能够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用素材。因此,在立德育人背景下开展初中班主任德育与美育管理活动,首要一点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与德育素材,以实现智育、美育、德育的协调统一,促进初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增长、审美观念养成、高尚品格塑造。

比如,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历史知识教学时,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展开,由此学生们便可以受到孙中山先生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顽强不屈个人品格魅力的熏陶,这部分素材就可以作为德育素材。在教材内容基础之上,孙中山先生还是我国艺术成就极高的书法家,因此,教师可以以孙中山先生的书法作品为依据,让学生们鉴赏孙中山先生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其书法作品的气势磅礴、道法自然,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其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古典雅致。这样一来,通过挖掘教材内外的育人素材,便实现了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统一。

二、搭建情境强化学生美与品德感悟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教育类型,德育的重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而无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可触摸性,而利用学科教育来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渗透融合,同样会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感悟造成阻碍。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趣味性,更能够围绕教学内容和美育、德育需求来搭建形象生动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理解提供便利,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与品德熏陶的进一步强化。

比如,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历史内容教学时,教材中对“一国两制”伟大思想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并不能充分支撑其对香港、澳门回归重大历史意义以及艰难历程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相关视频素材(如《香港回归全记录》、《我和我的祖国》影视片段)等,通过信息化教学情境的辅助作用来开展相关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所蕴含现实意义的感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和平统一、台湾回归的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分析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如香港的区徽呈圆形,中间图案为红旗(象征祖国)、紫荆花(象征香港),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香港同胞对祖国的热爱,红白色代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外围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字样”。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品鉴,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统一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字符、图案、文字、构图、色彩等的表意功能有深刻认知,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与创造思维。

三、设计教学实践以塑造高尚的品格

实践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和终极服务对象,而无论是美育,还是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德育与美育的最终教学成效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在立德育人教育思想指引下,依托学科教学活动来开展班主任德育与美育活动,同样需要教师设计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美育与德育实践,只有立足实践活动方沃土,才能真正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修养、塑造初中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与人格魅力。

比如,在历史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以充分开发利用本土历史教学资源的教育功能。通常来讲,本土博物馆中会存放很多历史文物,如雕塑、陶器、画作等,这些文物本身的颜色、构图、造型、材质、形态等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对这些美育素材进行整体把握和赏析,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同时,在博物馆实地考察与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初中学生会对人民的辛勤汗水、创造能力有更深刻的体会,对本土历史文化底蕴有全新认知,由此,便发挥了历史教学实践在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培养方面的德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通过美育、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来促进初中学生审美观念、创造美能力以及高尚品德、正确价值观念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为集中体现了立德育人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为此初中班主任要树立跨学科综合育人管理新思想,深入挖掘学科教育与美育、德育的融合契合点,不断尝试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完善育人过程,以切实保障初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帮助其实现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情感、态度与心理的全面提高、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恩海.以美育美,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J].科学咨询,2021(07):183-184.

[2]孟平军.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0(3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