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的高三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王莹
天津市南开田家炳中学 天津 南开 300100
摘要:以图像为引导开展高三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直观,对于梳理分析知识点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引入图像作为引导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当从根本上注重高三地理教学方法的转变,引入图像这一关键性元素为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及时解决高三学习阶段地理课教学的问题提供支持。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地理图像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基于图像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图像创新高三地理试题模式,从多角度利用图像资源优化高三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三地理;图像资源;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图像应用价值探索
(一)促进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图像,教师可以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其所接触的地理知识点内容复杂结构多样图像,能够将多个明显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文字知识以图像的方式直观的展示出来,对知识逐步深入学习的方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明确,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自身也可通过自主绘制图像,对关键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巩固。
(二)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空间想象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貌的形成过程等。通过地理图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空间关系和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体来说,可通过绘制图形从二维图向三维图的转变,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地理知识中描述的信息内容进行更加全面更加直观的了解;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也都需要依靠绘图或者观察图像的方式,对地理知识中的综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一方面反映出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图像教学在地理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二、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图像资源应用原则探索
(一)科学性原则
图像资源的选择和应用必须符合地理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需要选择真实、准确的图像,避免使用误导性的图像,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利用图像分析题目解决问题,也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启发性原则
图像资源的应用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需要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图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通过绘图来学习过程性知识本身就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图像内容和图像结构的解析,也可随着地理知识学习深度的加深进行不断的丰富,最终形成更有使用价值的学习资源。
三、基于图像的高三地理教学创新实践路径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像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地理图像可将零碎的知识点联合起来,在图像中统一呈现。只要教师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就能够通过课堂绘制板图的方式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建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课教学来说,这不仅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这也是提高其学习效率、帮助其明确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
例如,在高三地理复习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可将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作为核心图像向学生进行展示。随后,以线性发散的方式将引发水土流失问题的多方面因素纳入到地理图像中[2]。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通过发散思维总结出相关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优化高三阶段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二)基于图像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图像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复习阶段图像在高三地理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又一重要作用。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新型的图像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分析,对单元课程或主题性案例课程的学习思路进行明确。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复习阶段学习效果提供支持。
例如,在高三复习课《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比较》教学中,教师可分别以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作为核心主题,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相关的要点知识。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好地掌握类似案例的分析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按照以下步骤梳理知识要点。①地理位置与地形;②气候和环境;③农业和经济发展;④文化和历史。
(三)基于图像创新高三地理试题模式
在高三课程教学中,通过试题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注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考核,通过针对地理专题图的问题链解答方式让学生巩固重难点知识,保障高三地理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三地理复习课《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像做引导出以下试题。①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该工程从长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直通北京,总长1432公里。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的哪一河段开始?该河段水量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线路较长,但水量较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3)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华北地区)有哪些好处?
上述问题链是以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作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回答问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更有利于考察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适应不同切口的角度认识同一地理视像,学会观察图形、分析问题。
结束语
在利用图像教学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图像,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图像、在高三课程教学中应用多种形式绘制和识别图像,引导学生利用图像资源完成好高三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曾益.基于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科学(引文版):00150-00150[2023-11-05].
[2]佟立霞. 高三地理绘图题讲评策略——以2021年山东省各地模考试题为例[J]. 教学考试,2021,(4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