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方法
苏丽婵
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 511300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各学科教学共同的任务。小学教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系统教育阶段,该阶段教学效果是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更应当重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语文理解力课堂作为核心内容,融入语文整体教学框架之中,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围绕教学实践,探讨研究了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方法,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解力课堂;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新课标下,学科教学面临着更多更全面的要求,各学科均着手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语文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系统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其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基础,更是生活、学习的必要支持。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将理解力融入教学,构建理解力课堂,充分发挥理解力的价值,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发展语言文字能力,回应新课改要求。
一、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概述
语文是我国各阶段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小学语文是整体语文教育的起步阶段,不仅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拥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需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语文理解力课堂即为这一目标下的产物。理解力课堂以思辨性阅读作为主体,并借助阅读方式的练习和阅读活动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思考、表达、实践的空间。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将阅读与思辨思维、表达实践结合,并遵循“阅读-思考-辨析-表达”的顺序开展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借此有效引导学生思维,使其习惯于自主思考,并在思考中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独创性以及敏捷性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方法
1、丰富教学手段,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力课堂的第一环节。现今小学一班级往往拥有数十名学生,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一,难以共同参与阅读任务,获得收获。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教学手段,辅助学生阅读,进而使得每一位学生均能参与阅读与思考之中,推动教学进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全面的学习体验,使其全身心进入文本内容之中,结合自身的感受思考问题,解决一个个问题。实际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文本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其主动阅读,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呈现探究问题,如:“为什么铁罐和陶罐有了这样大相径庭的结局?你在生活中是陶罐还是铁罐?”等,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主动思考,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应用语言空白,打造思辨环境
理解力课堂需要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发现知识,进行思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不仅直白体现在文字之中,更蕴含在其背后,即为“语言空白”。语言空白为读者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空间,是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有效素材。教师应当积极应用语言空白,打造思辨环境,引导学生对文章中隐藏的思想内容展开思考与讨论。
例如,学习《荷花》一文时,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被荷花的香气吸引,迅速来到荷花池边,看到“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但之后却开始对荷叶进行详细的描写。这一貌似不合情理的写作顺序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实际教学时,教师即可抓住这一点展开提问:“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对荷花进行了总写,为什么后面没有接着写荷花?这样的问题,形式开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讨论意愿。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随机抽选学生上台发表意见,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赏析,最终明确这样的描写从荷叶入手,更加生动鲜明的衬托出了荷花的多样,效果显著。这样的语言空白为学生思辨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助力,保证理解力课堂的效果。
3、引入群文阅读,发散学生思维
思辨能力的有效发展不仅集中于一篇文章,更应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为其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理解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群文阅读方式,使学生在多篇文章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发散思维,实现思辨能力的形成。
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充分围绕预定学习的文本内容,提炼群文阅读主题,并进行相关文本的搜集。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篇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自主阅读思考中总结主题后,再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例如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思考中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并总结提炼阅读策略。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拇指姑娘》《灰姑娘》《丑小鸭》三篇均以不能得到他人认同的人为主角,但结局大不相同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群文阅读,推动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迁移,使其在阅读中体验童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巩固理解力课堂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是对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回应;更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实效性的进步,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关注。为实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学习特征创新教学模式,进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表达;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充分凸显理解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连亚飞,程霞,程萌.“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05):91-95.
[2]张翠榕.刍议课内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3(08):52-54.
[3]王巧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2023(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