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应用

作者

姚政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金城学校 422700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语言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信息进行交流和传递。通过运用语言艺术的精简美、情感美、艺术美三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语言艺术,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运用生动的词汇、优美的语调、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着情感、思想和信息。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能够将语文课文中的情境、人物形象、情感色彩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言精简,助力学生知识掌握

语文课堂的课堂语言应该遵守精练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和与教学无关的词汇,更不能随意发挥,偏离主题。同时,语言还需要经过锤炼和取舍,确保所用的语言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直接理解所授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授内容。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为例。教师可以从文章的脉络角度和语段分析两方面进行,将文章条理清晰展现出来。教师先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生活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然后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并概括段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分析出《爱莲说》这篇文章开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然后才分别描述了菊、牡丹和莲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重点分析莲的特点。通过分析莲的形态、生长环境、香气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再引导学生分析菊、牡丹的特点,并比较它们与莲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将菊、牡丹和莲分别比喻为隐士、富人和君子,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同时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最后,一起和学生总结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并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情感饱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了作者当时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因此,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更要融入教师自己的情感,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是进行内容上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体验,那么就无法引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拓展创新能力。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语言艺术的情感性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沧海》为例。教师首先进行《观沧海》的诗歌朗读,让学生闭眼体会。教师情感上要饱满真挚,才能将曹操的豪情壮志和海的辽阔浩渺表现出来,要让学生想象出曹操踌躇满志、屹立在碣石山上的形象,看到海浪拍打着礁石,感受到海风的呼啸。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指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逐渐熟悉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针对诗歌中出现的“水,山岛”“树木,草”“秋风,洪波”等词语,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通过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豪迈之情和对河山的赞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借助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对曹操的思想和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再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曹操写完《观沧海》后的经历,让学生对曹操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意境优美,创造学习语言环境

教师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课本中的情感、形象、情境等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为例。教师首先可以播放《黄河大合唱》中一段雄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雄浑壮丽之美,同时教师朗诵《黄河颂》中的经典段落,“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接着,教师写出一段赞颂黄河的短句,供学生赏析,营造探讨氛围,教师可以从黄河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的重要性来进行抒情。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包括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蕴含民族情感。之后,引导学生分析《黄河颂》中的每一个段落,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等豪迈有力的呼声。最后,教师对《黄河颂》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精神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文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同时,语言还需要经过取舍,确保所用的语言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直接理解所授内容。其次,教师要在授课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需要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课本中的情感、情境等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琼.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艺术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6):0139-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