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课堂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 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黄晓瑜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城东校区 362000
引言
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系统设置整本书阅读推荐,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明确强调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培养持续阅读的习惯。然而,当前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教师多以“章节提问”替代深度解读,导致学生阅读仅停留在“了解情节”的表层;阅读教学缺乏与生活、其他学科的有机关联,学生阅读体验单一且封闭。
一、“阅+”课堂的内涵与部编版教材的契合点
(一)“阅+”课堂的核心内涵
“阅 + ”课堂并非简单的“阅读 + 附加活动”,而是以整本书阅读为主体,通过“ ∘+ 情境”“ ∘+ 实践”“ ∘+ 表达”“ ∘+ 生活”的有机融合,构建“输入—内化—输出—迁移”的完整阅读链。其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本,在实践探究中深化思考,在多元表达中梳理认知,在生活关联中实现迁移,最终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二)与部编版教材的契合性分析
部编版教材为“阅 +, ”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二者在内容、目标与编排上高度契合:
内容层面:教材推荐的整本书涵盖童话、寓言、成长故事等多元题材。如四年级《爱的教育》聚焦“真情与责任”,与“阅 + 生活”中“感悟身边的爱”的实践方向高度契合;
目标层面:教材强调“梳理故事线索”“体会人物情感”“联系生活谈感受”,与“阅+”课堂追求的“深度理解”“表达迁移”目标一致;
二、“阅 +; ”课堂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一)“阅 + 情境”:搭建沉浸式阅读入口
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与文本的情感连接。
角色代入情境:阅读部编版五年级推荐书目《西游记》时,课前布置“我是小唐僧 / 孙悟空”角色卡制作任务,引导学生绘制角色形象、撰写“角色宣言”(如“我是孙悟空,我的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怪!”),提前代入人物视角;课堂以“西天取经故事会”情境导入,让学生以角色身份分享“最难忘的取经经历”,自然过渡到文本阅读。
(二)“阅 + 实践”:深化文本理解的探究环节
结合文本特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悟”,避免抽象解读。
文本梳理实践:针对叙事类书籍(如《草房子》),设计“故事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分组梳理主要人物(桑桑、秃鹤等)的成长轨迹,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事件”(如秃鹤演话剧)与“性格变化”,在合作绘制中理清人物关系与主题线索。
细节考证实践:阅读科普类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时,开展“书中知识小验证”活动。
(三)“阅 + 表达”:构建多元输出的展示平台
提供多样化的表达载体,让学生将内化的阅读感受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成果。
语言类表达:除常规“读后感”外,设计“角色对话”写作(如《夏洛的网》中,以“威尔伯给夏洛的回信”形式表达感恩)、“故事新编”(如为《龟兔赛跑》增加“第三次比赛”情节),在创作中深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表演类表达:针对情节生动的章节,组织“课本剧展演”。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片段,学生通过分配角色、设计台词、排练动作,在表演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周瑜的“心胸狭隘”。
(四)“阅 + 生活”:实现阅读价值的迁移延伸
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与生活经验关联,让文本成为理解生活的“镜子”。
生活观察迁移:阅读《昆虫记》后,布置“校园昆虫观察日记”,学生模仿法布尔的观察方法,记录蚂蚁搬家、蝴蝶破茧的过程,写下“观察发现与书中描述的联系”,体会“细致观察”的意义。
行为实践迁移:阅读《爱的教育》中“同学互助”章节后,开展“班级互助日”活动,学生记录“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并对比“自己的经历与书中故事的相似之处”,将“关爱他人”的认知转化为行动。
三、“阅 +′′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推荐书目《夏洛的网》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阅 + 情境”导入:课前播放“动物朋友”短视频,提问“你和朋友之间做过最感人的事是什么?”;课堂以“谷仓里的秘密会议”情境切入,学生扮演小猪威尔伯、蜘蛛夏洛等角色,猜测“它们会讨论什么难题”,激发阅读兴趣。
2.“阅 + 实践”探究:分组完成“夏洛的网”思维导图——一组梳理“夏洛织网的文字”(如“王牌猪”“了不起”),分析每个词语对威尔伯的意义;二组绘制“威尔伯的心情变化曲线”,结合情节标注“害怕—绝望—感动—怀念”的转折点,在实践中理解“友谊的力量”。
四、实施建议与反思
(一)实施建议
1. 依据学段分层设计:低年级(如三年级读《安徒生童话》)以“阅 + 情境”“阅 + 简单表达”为主,如“扮演童话人物”;高年级侧重“阅 + 实践”“阅 + 生活迁移”,如《三国演义》的“历史事件考证”。
2. 避免“活动大于阅读”:“ ∘+ ”的环节需服务于文本理解,如《伊索寓言》的“阅 + 表演”应聚焦“寓意理解”,而非单纯追求表演效果。
(二)反思
“阅 +”课堂虽拓展了阅读维度,但需警惕“形式化”倾向:部分教师为追求“丰富性”,设计过多活动导致阅读时间被挤压。因此,需始终坚持“阅读为本,融合为径”的原则,确保每个“ +′ ”的环节都能促进文本的深度解读。
五、结论
“阅 +”课堂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实践、表达、生活”的四维融合,有效解决了当前教学中“碎片化、表面化”的问题。在部编版教材背景下,这一模式既能落实教材“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深化阅读理解,实现从“读懂”到“会读”再到“爱读”的转变,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温儒敏 . 统编语文教材与整本书阅读 [J]. 语文建设 ,2019(01):4-8.
[3] 崔允漷 .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4] 李怀源.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方略[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本文系 2023 年度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阅 +”课堂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Fzjk2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