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花儿也能茁壮成长
吴钰镏
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摘要:作为老师,要用爱心关怀随读生,让他们找回自信,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还要做好家校联系,让随读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地成长。
关键词:随班就读生 关注 关爱 家校联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每个孩子都有差异,但在正常的教学中,随班就读学生很容易被忽视,其实这些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并且积极做好家长方面的工作,给随读学生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使随读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增强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关注随读生的心理,用爱温暖心灵
随班就读的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更渴望关怀和爱抚,这种需求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希望同学能和自己交往,希望老师能亲切地与自己交流,用慈祥的目光注视自己。教师若对他们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漠视了他们的存在,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人疼,没人爱,导致学生自我封闭。
1.主动接近,打开心房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的要主动去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愿意与老师交流,说说心里话。就像我班的刘雨嘉,她智力测试为中等,言语和行为上都有点异于常人。因此,班上的学生都不愿意和她一起,同学的疏远令她更加的孤独和自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就寻找机会去接近她。起初,她对我还是有点陌生,有抗拒感。接着,我每天都去和她沟通,与她拉拉家常,说说生活上的事,让她逐渐地熟悉我。除此之外,我对她的关爱,还往往融于一些日常小事中:有时,她起晚了,为了不迟到,没来得及吃早饭,我会毫不犹豫地从口袋中掏出钱给她买吃的;体育课上,她参加了百米赛跑,当她满头大汗走出跑道时,我会递给她一瓶凉爽的矿泉水;她书包里的书本放的乱七八糟,我就主动去帮她一本本放好,并叮嘱她爱护书本;当她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也自掏腰包为他献上一份份小奖品。可喜的是,刘雨嘉慢慢地喜欢我这个老师,心里的防护墙也一点一点地被攻破了。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活泼了许多,课后也都会找我说说话。这些变化对随班就读生来说是成长中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对随班就读生付出关爱的果实。
2.利用诱因,巧建自信
智力障碍导致随读生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理解能力方面,跟不上普通的听课学习,学习成绩自然有很大问题。因此对学习更加缺乏兴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上的困难与日常行为上的异行让他们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缺乏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加放任自己,或者把对自己无法上进的怨气以更激烈的手段表现出来。比如无缘无故与同学吵闹。而这样更会把自己孤立于同学外,脾气也就变得更加暴躁。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就要做到:只要学生有优点、有进步就应该进行表扬,让其因为受到赞扬而增强自信。由此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感受集体的温暖,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打造一个坚实的自信平台,稳稳地托着他们去摘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果。
二、体现随读生的价值,用心发掘特色
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鼓励他们振奋起来。例如:针对他们有的人绘画方面较优异,就应该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让他们越画越好,越画越有兴趣。有的人字写得不错就应该在写字方面多加以指导,手把手地教,让他能写一手好字。有的人爱唱歌,就以唱歌训练为主。让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都能在较突出的一面获得相应的发展,形成特色,自我完善。
我班的桂煦涵,他虽然是特殊儿童,但是他特别爱劳动,会劳动。我就让他当个劳动监督员,负责好每天的值日工作,他挺乐意,也挺负责,干得不错。记得那是星期五下午放学后,那天刚好是我值周,看见班级的门还开着,就过去看看。教室里空无一人,正想把门关上,突然传来声音,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桂煦涵正弯着腰用纸把地上的小垃圾包起来。看到我站在他前面,桂煦涵笑了笑说:“老师,这里还有些脏。”我急忙劝阻他:“不用弄了,太脏了,明天老师会用扫把扫干净的。”但他依然埋头苦干,直到看不到一点纸屑才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是劳动监督员,就要检查好班级里的卫生。”听着这些话,我真是喜在心里。在班会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他,其他同学鼓掌赞扬他,他也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心里乐开了花,不知不觉中找回了自信心。
三、搭建家校联系的桥梁,用情呼唤童真
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因为我深知,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一样倒塌下来。随读生的家长往往因为本身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子女教育方法上不够科学,或者是因为孩子自身的特殊性而对孩子有所放纵,或是因为对孩子过分失望而采取放任不管,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会使随读生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与随读生的家长定期保持联络,随时交流情况。同时要给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希望在家校形成相同宽松温情的氛围中,让他们过得快乐,使随读生压抑在心底的童真重新被呼唤出来,享受童年的欢乐时光。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热爱孩子的高尚品质在于像一个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的肥料﹑水分﹑阳光,并需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要知道,爱生了才能架起师生之间的交流桥梁,老师对孩子给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尽管随读生存在着某些心理上的障碍和诸多智力上的问题,但只要教师对他们充满爱心,不嫌弃他们、鄙视他们,而是从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他们就能得到发展,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玉虹.“不想学”掩盖下的“学不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模式在厌学辅导中的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0)
2.斯科特·扬.如何高效学习.程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