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区域,大学问

作者

徐丹

博野县幼儿园 0713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室内区域活动,正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场域。那些看似“微小”的角色区、建构角、美工区、阅读角等,实则是幼儿展开自主游戏、探索世界、建构知识、发展社会性的重要天地。区域活动以其情境化、操作化、个别化的显著特征,成为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理想路径。因此,科学、有效地创设室内区域活动环境,绝非简单的空间划分或玩具堆砌,而是一门蕴含丰富教育智慧与专业考量的“大学问”,深刻影响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幼儿园室内区域活动创设的核心原则与实践策略,揭示其蕴含的深远教育价值。

一、室内区域活动创设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意义

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深植于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理念启示我们,环境本身即是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区域空间应能无声地吸引幼儿投入其中,自发地进行有益活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同伴、教师的互动,应能有效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在独立操作与适度挑战中实现潜能跃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阐明,幼儿通过与环境中丰富材料的直接互动(操作、摆弄、实验),不断进行着同化与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区域活动正是这种主动建构发生的理想土壤。此外,社会文化理论也揭示,区域活动中幼儿间的合作、交流、协商乃至冲突解决,都是其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发展的宝贵契机。

高质量的室内区域活动创设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其一,它尊重并极大激发了幼儿的自主性。在自由选择的区域中,幼儿能依据自身兴趣和节奏活动,体验掌控感,培养内在动机与决策能力。其二,它有力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不同区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兴趣倾向幼儿的需求,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探索与学习。其三,它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天然平台。在共享空间中,幼儿自然产生互动,学习轮流、分享、合作、解决冲突等关键社会技能。其四,它是实现“做中学”理念的核心途径。幼儿在直接操作材料、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具体、深刻、难以替代的直接经验,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二、室内区域活动创设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室内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显著,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1. 空间有限

对策: 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如利用墙面、天花板进行立体布置,创建垂直区域;合理安排时间,实行区域轮换制度,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不同区域;利用教室外的走廊、阳台等空间,扩展活动范围。

2. 材料更新与维护

对策: 建立材料循环使用机制,鼓励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清洗和整理;与社区、家长合作,共同收集自然材料、废旧物品等作为区域活动资源;定期评估材料的有效性,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或替换。

3. 教师观察与指导能力不足

对策: 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提升教师对幼儿发展理论、区域活动创设原则及观察指导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建立教师间的观察与反馈机制,通过团队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共享经验,共同提高。

4. 幼儿参与度不均

对策: 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满足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定期评估幼儿参与度,及时调整活动设计,确保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

结语

幼儿园室内区域,方寸之间,实为滋养童年智慧与生命活力的沃土。从空间的匠心规划、目标的精准锚定,到材料的灵动投放与教师智慧的引导,“小区域”的创设处处渗透着“大学问”。它要求教育者深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精准把握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强大力量,并怀揣对儿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尊重。唯有秉持“以幼儿为本”的核心立场,持续观察、深度反思、勇于创新,我们才能真正将室内区域打造成幼儿流连忘返、自由探索、快乐成长的“学习乐园”。在这里,每一次专注的搭建、每一次生动的扮演、每一次安静的翻阅,都是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发展核心素养、迈向更广阔世界的坚实步伐。小区域孕育大学问,环境无声,教育留痕。

参考文献

[1] 杨燕冰 . 区域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J]. 亚太教育 ,2023(16):178-180.

[2] 王伟茜 . 小空间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规划策略 [J].好家长 , 2022(1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