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建构“沪苏通大桥”,促进大班幼儿深度学习
封雯丽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幼儿园 215631
摘要:卢梭最早提出“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自然生长。随着《纲要》、《指南》、《评估指南》等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幼儿教育正向深度学习与发展过渡。本文以“高铁来了”为例,阐述大班幼儿户外深度建构游戏的一些做法,旨在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自然生长。
关键词:自然生长;本土资源;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Saljo最早提出深度学习概念。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高难度内容的学习,而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思维的一种新的情境学习。随着《纲要》、《指南》、《评估指南》等文件颁布和实施,当前幼儿教育正向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过渡。我们教师要践行自然生长理念,利用本土自然优势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一、追随幼儿兴趣,开展建构游戏规划书
随着“沪苏通长江大桥和沿江高铁”的建成,张家港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一天孩子们聚在一起谈论刚开通的沿江高铁事情:明明说我昨天坐高铁到江阴去玩了。甜甜说高铁桥就在我家边上,高铁好快呀!还有的说我要坐高铁回老家,----。孩子们津津乐道讨论着。教师发现大家的兴趣点,结合孩子已有搭建各种桥梁的经验,以及突出“沪苏通大桥”的磅礴气势,于是我们开展了户外“沪苏通公铁两用桥”的建构游戏。游戏开始之前,幼儿通过亲子实地参观、师幼观看视频与图片等方式,分析建筑特点,提升建构兴趣。建筑前,教师与幼儿以“如何建造”为话题进行谈话活动,幼儿与同伴共同画下计划书,内容包括:建筑人员与分工、设计建筑图纸、分析建筑材料、讲解建筑思路,在落下计划时,幼儿的创作欲望不断增强。
二、户外建构“沪苏通大桥”深度学习
第一次:孩子们在户外建构时按商定的主题,使用碳化积木搭建了沪苏通长江大桥。游戏后,很多孩子说他们的作品,沪苏通长江大桥太不“像”了,情绪也立即从沸点跌到了冰点。问题出在哪里?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搭建作品和真实的建筑做比对,孩子们发现:搭建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两个主体的突出特征表现出来。于是,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长江大桥、高铁站的主要特征,在观察与交流中提升对新建筑物的认知,并思考:要将主要特征表现出来,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建构材料?
第二次:跟着孩子们记录下的长江大桥,师幼共同讨论了桥的双层主桥梁部分使用什么材料会呈现得更好。“这桥上面是高速公路要走小汽车,下面是铁路要通高铁,一定要非常牢固才可以!那用什么材料更稳固、更适合呢?”孩子们寻找材料并尝试搭建,发现亿童长板和长方形卡扣是个不错的组合。但很多孩子的技能不熟,直接影响了搭建的进程。在孩子发出求援信号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三种不同插接方式,并在观察、比较和尝试中总结出最优的技巧:一名幼儿拿两块大板平行放于地面,一名幼儿负责对准卡扣插接两块长方形卡扣,这样两个人就能比较快速地完成一组双层桥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至此,长江大桥的主要特征渐渐显露出来。
第三次:在主体桥墩确定后,孩子们做游戏计划时又注意到,“长江大桥还有斜拉索,可以用绳子来做。”孩子们去美工区找来了彩色丝带。但游戏中,大桥组记录单上的问题不断:丝带太滑不易打结、剪过的地方会拉出很长的细线、绳子不易绷直,看起来不美观。那用什么做斜拉索合适?教师引导孩子展开了讨论和大搜索。毛线、扭扭棒、皮筋等材料被一一搜罗了过来。通过操作和比较,孩子们发现首尾连接的长皮筋只需要两人合作,用“套”的方式就可以达到目的,并且呈现出的效果与实物相似度极高。看着如此成功的斜拉索大桥,孩子们大声喝彩,这是挑战后极度愉悦的呐喊和自我肯定。
第四次:通过三次搭建后,孩子们能比较熟练地合作完成整座主桥梁。这时,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想法,“我看到的高速公路是双向车道的,中间还有分隔带。”基于孩子们对高速公路的现有认知,我们又展开了讨论,“怎么能让我们的桥梁道路变成双向车道?”用笔直接画线、画在纸上用胶粘的方案虽可行但破坏建构材料被孩子们一致否决。那不画、不粘还能用什么材料呢?孩子们在教室里搜集到了清水积木、瓶盖等,并将材料带到建构现场进行尝试,最终确定用小的、长方体积木做分隔带。带去尝试的圆柱体还被孩子在摆弄中和路灯产生了联结。
第五次:随着主桥梁一次次的优化后,孩子们又想了大桥边上做个停车站。经过分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最终商定提供红绿灯、道闸、礼让行人等交通标志和设施。孩子们设计、绘画、制作交通标志,并将表征作品投放到相应场景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教师在幼儿深度学习中作用
在这次户外建构“沪苏通大桥”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螺旋式的问题驱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方法、产生结果的循环往复中实现深度学习,其思辨判断、迁移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高阶思维水平自然孕育在幼儿的行动中。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始终是陪伴者、观察者、识别者和支持者。例如,在第一次游戏后,很多孩子说他们的作品和张家港高铁站和沪苏通长江大桥太不“像”了,孩子情绪立刻跌到了冰点。此时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搭建作品和真实的建筑做比对,孩子们再次发现自己建构事物的主题特征,继而想到更好的材料——亿童长板和长方形卡扣等材料。这就是教师在观察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有耐心,支持幼儿自主学习。例如,如何制作“大桥的斜拉索”,有的孩子用绳子来做,有的想到用彩色丝带,但问题出现:丝带太滑不易打结、剪过的地方会拉出很长的细线、绳子不易绷直,看起来不美观。那用什么做斜拉索合适?教师又要指导孩子展开讨论和大搜索,花了一些时间,搜集毛线、扭扭棒、皮筋等材料,幼儿在任务驱使下自然获得学习所需要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总之,深度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深度学习的目的是让幼儿从小就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方法、产生结果的循环往复的学习中养成高阶思维的自然学习意识和习惯。我们应结合游戏,师幼互动为落脚点,在户外建构游戏中产生相互作用,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有效发展,得到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教育部于2022年2月10日颁布.
[2]李向群.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