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背景下, 小学体育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杨帆

农安县红旗小学 137200

引言

在小学体育课程里,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无论是从地点或者时间的角度都增强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这种方式不只是为了建立健康的家长与学校的协同关系,也是为了推动学生们的道德、智力、身体、艺术、以及劳动的全方位发展。目前,小学体育的家校合作面临许多挑战。许多学校只是在日常的体育课程中进行了阶段性和随机的家校合作,并未实现规范化,因此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合作成果。从多个地方的小学体育课程的家庭与学校联合培养的成效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校合作模式目前还在初级的尝试与研究中。

一、小学体育教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1. 实现体育价值的紧迫性

在 2020 年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之后,2021 年的体育中考改革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使得体育事业再次达到了全新的水平。所以,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适应当前教育多样性的发展潮流,体育老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协同,改良与家长的交流途径,持续提升体育教育手段和策略,使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在最大限度上显现出来,这就是当前学校运动的紧急需求。

2. 破解体育改进的必要性

频繁的家庭与学校交流能够提升学校对学生的认知,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在课堂里的情况,使得学生的各种困扰得以避免。此外,学校需对学生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讨并剖析其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寻求出最优的应对策略,以便更准确地调整学生的发展轨迹,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优势,设计出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且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运动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潜力,使得学生更有积极性和空间去学习运动技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1.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沟通与合作

当前的信息科技环境下,学校与家长可以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构筑高效且方便的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平台。这样,老师就有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实时地将学生的运动成绩、技巧的掌握水平、发展状态等信息传达给家长。此外,家长还有机会利用此平台与老师互动,分享孩子在家的运动情况。借助此途径,学校和家长有机会紧密协作,一起对学生的运动发展提供建议,推动学生在运动领域持续提升,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石 [1]。比如,当教授“前滚翻”这门课程时,体育老师可以利用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平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此课程中的表现,同时,家长也可以利用该平台与教师分享学生在家里进行相关活动的情况。教师的精细观察和个性化的引导再加上家长的热情参与和支援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尊,协助学生应对学习的困难。借助于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工作,不只可以增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推动学生们在家庭环境下的运动训练,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2. 强化意识,构建伙伴型合作关系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环境中,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模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小学教育所实施的家校共育模式还只是表面现象,更加注重共育的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作为支撑。“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起源于欧洲,基于“共享特性”的基础上构建。“共享特性”意味着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应以共享的理解为前提,然而,对于各种不同的学生群体(如学生),由于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理念各不相同,如果过度强调教育的一致性,无法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那么就无法增强教育的效果。以运动意识不足且没有形成健康的学生为例,体育教师需要主动探究他们的居住条件以及家长对于体育活动的看法,并根据他们的当前情况,设计出最符合实际的教导策略。此刻,家长需要积极支持教师提供的策略,以帮助实现策略的落地[2]。体育老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的校园运动会,把相似的学生汇集在一起,形成优质的运动氛围,从而为家长提供更好的沟通机会。

结语

“双减”政策给予了小学体育课程以全新的可能性和难题,而家庭与学校的协作作为一种高效的教育方法,对于小学体育课程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在“双减”的大环境之下,小学体育课程的家庭与学校的协作需要改革其协作方法,构建家庭与学校的协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运动,借助信息科技增进交流与协作,提升对家长的培养和引领,设定评估系统,一起致力于提供给学生们优质的体育课程,推动学生的整体成长。

参考文献

[1] 吕利.“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一年级学生跳绳项目为例 [J]. 田径 ,2024,(01):59-61.

[2] 郑云 .“双减”背景下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生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 [J]. 体育视野 ,2024,(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