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李栋
永嘉县桥下镇中学
摘要: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以“真正的问题”为导向,以真实的阅读状态、深入的阅读讨论、产品化的阅读成果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场域”,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出议题、筛选整合议题、小组合作解决议题、汇报分享等多个环节,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辅以多元评价,推动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起来,从而达到未来课堂变革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新课标的实施决定课堂教学需要变革和发展,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知识传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项目化的学习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笔者为此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证明项目化学习离未来课堂很近,更生活化,更有趣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也更让教师的课堂产生智慧。笔者在自己所教任的班级初步尝试进行项目化学习教学任务,主要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结合《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来谈谈如何将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起来,从而达到未来课堂变革的效果。
(一)选题: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自述经历的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既有温情与童趣,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更有对落后、愚昧思想的批判;全书虽大多写鲁迅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及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设计:
教师要明确主题任务,依据主题任务,结合文本,设置适合学生学情的驱动任务(问题):学校准备举行艺术节活动,班级选择将《朝花夕拾》改编成课本剧方式参与。
交流汇报:交流汇报的过程也就是项目成果展示的过程。以教材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导向,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生成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随着学生对文本一系列的解构与建构,他们对文本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会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极具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刻画的人物形象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启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关注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会留心文本的章句修辞和标点运用,更会带着自己对世界的初识来评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内化”文本上的知识,既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也能掌握语文基本技能。项目化学习的最终成果和作品则是一个“外显”的活动。这样的“内”“外”交替才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意义,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在整本书阅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感受名著中的文化魅力,体验合作中的快乐。这对学生在情操、品格、能力、修养等方面的提升都有一定的正面价值。教师运用开发与重组学习、规范学习的过程、落实跨学科学习等策略进行突破,进而更好提升项目化学习的效果,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写作方法、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3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1
[3]林爽,《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