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宋英杰

湖南省郴州市卢阳镇中心小学

“双减”政策的落地,旨在破解教育内卷、回归育人本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亟需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传统教学中,机械性练习与重复记忆占据大量学习时间,导致学生探究能力薄弱、创新思维受限。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双减”减负提质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联系生活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立足学科特性,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链。通过挖掘社会热点、校园现象或家庭生活场景中的语文元素,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结合节日习俗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或从社区环境变化出发探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这种与生活紧密关联的问题设计,能有效唤醒学生的认知共鸣,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与主动建构。如在《乡下人家》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居住环境,分析作者笔下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体现在何处”“如果让你为文中的乡村设计旅游宣传语,你会如何运用语言吸引游客?”等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深入品味文本中质朴的语言美与田园意境美。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家周边的乡村或田园风光,用文字、绘画等形式记录观察所得,并在班级中开展分享交流,将阅读探究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学以致用。

二、创设生动问题情境,加深学生探究体验

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优质的情境能赋予知识以情感温度和实践意义。教师需通过语言描绘、多媒体渲染或角色模拟等方式,构建虚实结合、富有代入感的问题情境。在古诗文教学中,可借助画面再现、音乐烘托等手段还原历史语境;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可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场等场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情境的沉浸感不仅能降低探究的认知门槛,更能促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实现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协同发展。如在口语交际“说新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校园新闻演播厅”,让学生分组担任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等角色。提前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中搜集新闻素材,如“校园垃圾分类新举措”“社区文化节活动” 等。课堂上,用聚光灯、话筒道具营造真实的演播氛围,播放轻快的新闻栏目背景音乐,增强仪式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新闻播报,其他小组则作为观众提出问题或进行点评。这种角色模拟与场景还原,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锻炼信息整合、语言组织和临场应变能力,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口语交际训练从枯燥的练习转变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实践活动。

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助力学生探究任务

信息化环境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多元支持。教师应突破教材边界,系统梳理网络精品课、数字图书馆、语文学习 APP 等资源,构建分层分类的资源库。线上平台可用于前置性知识铺垫与拓展性探究,如通过微课预习文言文背景;线下课堂则聚焦深度研讨与创造性产出,如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性文本创编。二者有机融合既能保障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又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资源协作中发展信息筛选、整合迁移等数字化时代的关键能力。如在《黄继光》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通过学习平台推送抗美援朝历史纪录片片段、战役地图动态演示等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借助数字图书馆,推荐《最可爱的人》等相关书籍片段,丰富学生对英雄群体的认知。线下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利用收集的资料,制作“英雄黄继光”电子小报或短视频,结合文本中黄继光舍生忘死的描写,探讨英雄行为背后的精神力量。还可开展线上投票与评论活动,让学生互相点评作品,在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锻炼信息处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实现线上资源辅助与线下深度探究的高效融合。

四、完善项目评价体系,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探究式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需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维评价框架,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化为涵盖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合作交流、成果创新等环节的成长性评估。采用档案袋记录、反思日志、答辩展示等动态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探究方法的习得。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通过评价标准的共商共建,培养其元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如在口语交际“说新闻”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制定包含“新闻素材的新颖性与真实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与感染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维度的评价量表,并提前与学生共同讨论完善。过程性评价方面,利用档案袋收录学生新闻收集记录、小组讨论录音、演练修改稿;通过反思日志引导学生总结表达技巧与不足之处。成果展示时,设置答辩环节,由学生互相提问并打分,教师结合展示表现与互评结果给出综合评价。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评价反馈制作“改进计划卡”,明确下一阶段提升方向,真正让评价成为推动学生探究能力进阶、优化口语交际水平的有力工具。

结束语

“双减”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探究式教学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应以问题为引擎,以情境为土壤,以资源为养分,以评价为支架,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真正领悟语言之美、思维之趣,成长为具有终身学习力的自主学习者。这一转型不仅呼应了政策要求,更是对语文育人价值的深度践行。

参考文献

[1]周欢.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路径探索[J].嘉应文学,2025,(02):159-161.

[2] 李晓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J]. 智力,2024,(17):9-12.

[3] 尉风梅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法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3,(1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