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社会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

郭佩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463000

摘要:大历史观是一种以过去的历史逻辑与现在进行对比,并将过去的历史与未来进行对比,以此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历史观。也就是根据人类的整体发展历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事情做出合理的评估,用长期的、比较的视角来理解问题的认知方式。将“大历史观”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质。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简洁地阐述了大历史观的特性,并着重研究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

关键词:高中教育;大历史观;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前言

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社会的总体理解,进而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辩证分析。在国家持续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并逐步关注党员干部和学生的历史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新高考改革后,高中历史教育更要加强对于社会史观的学习,强化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入社会史内容,从社会层面去呈现历史发展特征与时代风貌,激起学生学习历史与相关社会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对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也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唯物史观,真正将历史做到活学活用。

二、包含社会史观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要主动对社会史观进行学习,逐步改变落后的教学思维

在高考改革与课程标准调整的情况下,社会史观教学的标准越来越高,对于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水平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改变已经深入于心的旧式思维,主动接受和学习时代要求下的社会史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的突破书本的局限,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掌握更多的资料并不断的进行资料查询更新,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又丰富了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能力。

例如科举制带来的影响,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则是重点介绍了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解决了官僚队伍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文官逐渐占据朝廷舆论上风等方面,而按照社会史观这可以重点介绍改变了九品中正制下的“士农工商”的固有等级,农民由王朝兴替阶段起义革命和凭军功少数晋升的出路转变为通过考试来改变社会地位的现象,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滥觞,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就是继承这一制度,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二)紧扣教材开展社会史观学习

教材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与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切入点。对于学习社会史观,虽然要结合生活实践,但仍然要做到紧扣教材来进行教学。高中历史教科书虽然包括社会史观的研究,但大多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进行展开,形成不了线索体系,这就要求历史老师紧密联系实践,将课本知识逐一细化,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理解。

例如近代以来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由南宋朱熹的“三纲五常”和古代裹小脚与休妻制度加之一夫一妻多妾制等残害女性的毒瘤,再到逐步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废除裹脚,普及女子学堂,再到新中国男女平等和女性参政议政的情况,宋庆龄、吴桂贤等就是杰出代表,让学生身入其境的体会的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拓宽了教科书局限的介绍。

(三)运用社会史观加深理解记忆

古代对于史学的研究就非常重视,也是官员的必修课,学习历史不仅仅要做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更重要的是“铭记过去,活在当下, 展望未来”。高中生学习历史就是要做到活学活用,落实到实践,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现实,而这就是社会史观的运用。历史上的社会阶段都可以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全貌。运用社会史观,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历史规律的掌握,从而更好的学习历史。

比如近代以来的国际战争,从克里米亚战争到普法战争,再到日本和沙俄的日俄战争,再到一战二战和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武器不断投入战争,不断要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破坏力和地缘政治的改变,还要让学生了解是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战争规模,生产关系的不等引发了战争,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问题,从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涵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正确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大历史观”以小见大,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看待问题,”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有共通之处,比如都强调“联系”,培养“大历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大历史观”强调在时间和空间联系下,把小历史片段置入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将历史纵横贯穿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的起源,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拥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决定着我们是如何看待历史中的人、事、物,用哲学思维来探知历史长河中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潜在规律。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三镜论”,以史为鉴可以得明失。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教育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看待历史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客观的去评价历史,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历史塑造着我们,认识历史,认识我们国家走过的路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向未来走去,忘记历史,不去反思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悲剧重演,而对历史的了解,能指引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国家、地方、学校要统筹兼顾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通过课堂、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多重渠道,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历史观的认知和感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结语

高中阶段引入社会史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须,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关键点。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渗透社会史观,拉近课堂与生活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学会透过社会现象 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最终透彻理解与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龚婕.社会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22(13):59-61.

[2]徐洪梅.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20):34.

[3]陈峥嵘.浅析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61+66.